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doc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

关于旬邑传统民间艺术现状的调查 旬邑这里有着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诗经·豳风》就是从这块土地上唱出的,周先祖公刘氏先在这里开土拓疆,这里古称“豳”,后来才领着族人迁往武功。这里的民间艺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形式、独具的风格特色。唢呐、面花、剪纸、社火等形式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的民间艺人中,有曾被周总理亲切接见的“旬邑唢呐王”—周车,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剪花娘子”—库淑兰,这样的民间艺术大师。 调查内容: 对旬邑民间艺术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旬邑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呼吁有关部门对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调查方法:访谈法、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对旬邑县的民间艺术:唢呐、面花、剪纸、社火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旬邑县的太村镇南宫村、唐家村、杜家村、文家村、张家村、东河村的民间艺人、部分群众。 三、调查结果: (一)、唢呐—有继承、有发展: 旬邑唢呐传统曲目多达一百多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节奏明快的风格,以高亢嘹亮为特色,如:《雁落沙滩》、《大开门》、《小开门》、《雪花飘》等,主要在婚嫁时吹奏;一类是悲凄苍凉的风格,以低沉舒缓为特色,如:《祭灵》、《抱灵牌》、《吊孝》、《四季到春》等,于丧葬时吹奏。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主要靠民间艺人的口传耳授, 没有曲谱流传。尽管这样,由于农村传统婚丧嫁娶习俗的需要,给旬邑唢呐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表演舞台,对旬邑唢呐的繁荣和创新注入了活力及新鲜血液。目前县区内从业艺人达三百余人,技术水平较高的不下百人,这些艺人不光继承了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而且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他们不光可以用唢呐吹奏传统曲目,而且能吹奏流行歌曲;不仅能将唢呐与二胡、板胡合奏,而且与大号、小号、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还能与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合奏。这样的现状,真令人欣喜,因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该地区不光有继承,而且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传承有序、前景喜人。 (二)、面花—有传承,有危机: 面花艺术,旬邑俗称“花馍”、“枣糕”,有其独特的加工工艺、艺术特色,而且风味独特,可赏可食,寓意深远,表现手法多样。因为在旬邑民间传统习俗中有: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重阳节这天,娘家人去看女儿,要送“枣糕”,寓“早生贵子”之意;正月十六,即元宵节后,娘家人去时则要带“花馍”,其寓意则更为丰富,什么“吉庆有余”、什么“锦上添花”……正是这样的生活实际需要,在旬邑多数村庄,都有制作“花馍”、“枣糕”的巧手妇女,她们心灵手巧、往往别出心裁,大胆创新。“花馍”、“枣糕”都必须先将和好的面加工成各种吉祥图案,如:鲤鱼、莲花、蝴蝶、福寿纹等,然后上锅蒸熟。但二者制作工艺却不大相同,“枣糕”要在做成图案的底面上,放入用面皮包裹的红枣,在上面加一层与底面相同的面片,最后在上面制作各种花、草、虫、鱼、鸟等小的图案进行装饰,制作过程中用切、剪、夹、捏、压等技法完成,上层的边缘还要配以花纹做装饰。“花馍”是先将擀得较薄的面片抹上猪油,再三五层叠起,然后根据构思,用切、夹 、压、剪等技法制作,最后用豆类、胡萝卜点缀眼、口、鼻等。由于“花馍”、“枣糕”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工序考究,且费工费时,年轻的妇女已大多不会做这些面花,也没有兴趣学这门技艺。因此,旬邑面花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三)、剪纸—辉煌难再: 旬邑剪纸古朴典雅、大气磅礴、色彩浓艳,极富装饰性。就它的制做工具而言,也不过是一把小剪刀,但经民间剪纸艺人之手,一张纸就变成艺术品了。这些民间艺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她以敏锐的艺术视角、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旬邑剪纸艺术推上了一个高峰,她的剪纸艺术不是单色,是在剪好的底子上剪贴各色装饰,这些点缀其上的点、线、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竟与西方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殊途同归。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这样的荣誉对于一位农村妇女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这也代表了旬邑民间剪纸的最高成就。但随着她的辞世,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却辉煌难再,民间剪纸艺人将会越来越少,也面临危机。 (四)、社火—亟待抢救: 旬邑社火三十年前可以说是“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各村不相同。就拿该县太村镇南宫村及周边村子来说,南宫村的绝活是“背擎”,该村北边的文家村是舞龙,东北方的张家村是高跷,东边杜家村是耍狮子。舞龙、高跷、耍狮子的社火表演形式不算新鲜,南宫村的“背擎”可算一绝,极具特色,即在一个大人背上捆扎一个木架,架子上绑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孩子的双臂可以自由活动,大人和孩子都扮上角色,一组“背擎”,就是一个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由大人背着孩子在街上表演,基本动作与扭秧歌类似。表演时阵容庞大、气势不凡,更有一个大人背两个孩子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