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地名httptaipedia-ee.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历史地名httptaipedia-ee.doc

台灣歷史地名 .tw/taipedia/index.aspx 三角湧 大加蚋堡 大姑陷 斗六門 水返腳 他里霧 半線 打貓街 安平城 竹塹港 西螺七嵌 沙馬機 和尚洲 店仔口街 東螺街 果毅後堡 林圯埔 金包里 咸菜硼 查畝營 毗舍耶 紅毛城(淡水、臺... 哆囉嘓堡 海山庄 梧棲港 笨港 猴樹港街 新庄(新莊) 葫蘆墩 艋舺 諸羅山 噶瑪蘭 樸仔腳街 樹圯林埔 璞玉閣(璞石閣) 興直堡 貓霧拺圳(葫蘆墩... 錫口 龍目井 擺接堡 寶斗 鶯哥石 歡慈市 三角湧 台北縣三峽鎮舊地名。更早之前的名稱為「三角躅」,地名源自於大科崁溪(大漢溪)、三角湧溪(三峽溪)與橫溪三條溪會合的三角平原上。「三角」即是指三角平原,而「躅」為住足不前的意思,因為三面環水的原因。而三角湧的「湧」則是形容三角湧溪與大科崁溪會流之後溪水騰溢的樣子。日治時期,由於三角湧的閩南音San-kak-éng與日語三峽的讀音 Sankiyou讀音相近,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改名三峽。傳說清康熙年間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曾由鷹哥石莊(今鶯歌鎮)進墾於此。較具規模的開墾則是在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人來此進行。乾隆、嘉慶年間清廷於三角湧施行番屯制,在此地設置隆恩埔地以供屯丁所需。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推行開山撫番政策,在台灣北路設置隘勇五營,右營則設於三角湧。三角湧的移民以泉州安溪縣人最多,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居民信仰中心清水祖師廟興建完成;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因大地震毀塌重建;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三角湧聯甲局藉興隆宮成立義勇營進行抗日,推舉蘇力為統領,以祖師廟為軍械庫和糧倉,其後祖師廟遭日軍燒毀,後來再度重建。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因年久失修,由名畫家李梅樹先生主持改建,使祖師廟更具藝術特色。三角湧山區盛產大菁(一種染料植物,可染布衣)又有清澈的三角湧溪可供漂洗染布,再加上布匹可藉由淡水河系運至三角湧,所以帶動了三角湧的染布業。西元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台灣港開通後,外商便到三角湧收購樟腦。此外,同治年間,英商陶德(John Dodd)發現北部丘陵地十分適合茶樹的栽培,所以在三角湧鼓勵種植。在清末陸續興起的 大菁、染布業、樟腦、茶葉的帶動下,三角湧街的商業繁盛一時,街市規模也快速擴張。大正五年(西元1916年)達脇支廳長推動三角湧街街區改正,將原本狹窄曲折的街道加以拓寬取直,統一採磚造騎樓,即是今日的三峽老街。 大加蚋堡 清代淡水廳內的地名,又可以寫成「大佳臘堡」,其名稱源起於最早居住於盆地內的凱達格蘭族地名「tagara」(或作tagal),據說意思是平地上的淹水處。大加蚋堡的範圍從今日淡水河畔向東延伸至南港山區,南北則是從基隆河至新店溪之間的廣大土地,其範圍幾乎包含了今日台北市的大部分及部分的台北縣地區。 大加蚋堡的開發源起於康熙末年,墾戶陳賴章向居住於該地的凱達格蘭族贌得大加蚋堡一帶的土地進行開墾,根據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七月二十一日,諸羅知縣宋永清發給陳賴章的墾照中記載,其所包含之區域東至雷厘、秀朗兩社(今中和、永和);南至興直山腳內(大漢溪下游之坪頂台地以東);西至八里坌干豆(今關渡八里);北至大浪泵溝(今淡水河、基隆河交界社子島一帶)。 大加蚋堡的地權後來逐漸分割給其他墾戶郭阿三、郭松鵲等人,後來又轉讓給林成祖,在林成祖的大力招佃之下,許多佃戶陸續遷移至該地,雍正年間更在艋舺形成了新市街。 大姑陷 桃園縣大溪鎮的舊名。地名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而來。初作「大姑陷」,據說後來嫌「陷」字不吉祥,遂依月眉位於「河崁」之地的天然地勢,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清朝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由於月眉李金興當官、李騰芳中舉人,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改名「大科崁」。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日治時期,日人在大正9年時(西元1920年)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原為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散居的大姑陷,在清雍正年間即有漢人陸續進入開墾。而較具規模的開墾是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漳籍墾戶謝秀川、賴基郞、陳合海、江番等。嘉慶年間,林平侯為避新莊的閩粵械鬥,遷居大姑崁並招來佃農進行大規模開墾。因中英天津條約的修訂,台灣開港通商,帆船可由淡水河口通達大姑崁,輸入日用雜貨以及米榖,又因撫墾總局設立之後山區逐漸開墾,大批的樟腦、茶葉、山產由此輸出,故為當時週遭地區的貨物供應中心。在河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