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诊断与新进展(深色3)课题.ppt

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诊断与新进展(深色3)课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发性硬化的 影像学诊断与新进展 概论 Introduction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本病病程较长,多呈迁延性,进行性加重的趋势,部分患者的病程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 一. 病因与病理 Etiology and Pathology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甚明了,多系病毒感染,特别是慢病毒感染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遗传及环境因素(如:寒冷、外伤和食物中毒等)亦可能与本病有关。 病理 本病的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切面观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 显微镜检查 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小、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和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 斑块。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20~40岁多见,儿童及少年时期 起病者少见。 性别方面:女性多于男性。 病程方面:一般为亚急性起病,缓慢起病者 次之,偶有急性发病者。病程波 动,常自然缓解和复发。 临床表现 病灶部位不定,临床表现不一。脑神经功能失常,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等诸多症状中,以运动乏力,感觉异常,视感度减退(视交叉、视神经受损)和复视最 为多见。 实验室检查 1. 周围血中T细胞可能减少, T抑制细胞(supp- ressor T cells ,TS)活性减退。 2. 脑脊液检查:在活动期可见单核细胞增 多,蛋白质量略升,γ球蛋白增多(多数为IgG),电泳可见IgG寡克隆带加宽。 3. 诱发电位等生理检查也有阳性发现。 影像学 CT常不能显示早期和轻微病变,病灶较大时则可显示为低密度区,一般为较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 MRI对MS诊断的优越性 MRI对检出MS的敏感性约为85%,超过CT、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电泳寡克隆带等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MRI应是本症首选和必要的检查 方法。 MRI所显示病灶的数目和部位常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原因有二: (1)MRI所显示的病灶不少属于慢性期或静止期病灶; (2)MRI检出新病灶的敏感性高于临床诊断的其他手段。 病灶的分布 除少数例外,均为散在多发病灶。根据MRI T2WI所见,大多数病灶发生于侧脑室周围白质。Ormerod等发现,96%的病人有侧脑室体部和三角区周围白质受累,枕角和额角周围白质受累者分别为83%和73%,中央半卵圆 区和胼低体也常受累。 病灶的分布 病灶发生于脑干(特别是第四脑室底)、第三脑室周围、穹隆、视交叉、神神经和小脑者也并不少见。而发生于脊髓、基底节、内囊和前联合者较 少见。 病灶的分布 胼胝体也常罹病,其原因为:本症病灶常沿室管膜静脉从脑室表面进入邻近脑白质,而胼胝体则首当其冲。病灶呈现为T2W高信号。在矢状面T2W成像的病例中,90%以上出现这种高信号灶。胼胝体内病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好发于胼胝体侧或深 部,即靠近脑室边缘处。 病灶的分布 Gean-Mason等认为胼胝体T2W 所显示的病灶对本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本症还可致胼胝体局限性或弥漫性萎缩,多发生于病期较长和病情较重者。这种萎缩性变化以 矢状面T1W成像显示最佳。 病灶的分布 视神经受犯时,呈现为T2W高信号,有时还可伴视神经增粗。有的病人先有视神经受损,然后再发生脑或脊髓的MS。 病灶的分布 脑干受犯时,常见者为第Ⅴ和第Ⅵ对脑神经或其核受损造成的面部发麻和面瘫,以及内侧纵长束受损造成的核间性眼肌瘫痪。其受损时,显示为脑桥背侧至中脑(即动眼神经核之间那一段脑干)中线一侧或两侧T2W较小高信号灶。病灶较大时,为内侧纵长 束及其邻近病灶融合所致。 病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