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政大公共(个人).docVIP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政大公共(个人).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政大公共(个人)

教育社會學 授課綱要 第四單元:教育與社會階層化: 機會與不平等的議題 性別、族群、家庭背景的因素會影響個人教育機會的取得,進而影響個人職業取得、收入等,是一普世的社會現象。因此,我們必須要探討學校教育在社會階層化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亦即學校教育對社會流動與不平等再製的影響為何。 機會的議題 誰能透過學校教育往前衝?在學校教育成為日益重要社會篩選機制的趨勢中,教育提供弱勢向上流動機會的程度有多大?教育機會均等能否改變不平等?進一步討論這些議題前,我們要先瞭解教育機會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這個概念。 一、什麼是教育機會均等? 影響近代美國社會學發展非常重要的James S. Coleman在1968年發表的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的論文中,闡述了「教育機會均等」這個概念在美國至少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演進。這五個階段是: 平等得到(equal access):在此階段,教育機會均等指的是人人均能免費得到某個程度的學校教育,且此程度已足以進入勞力市場。雖然平等獲得教育的概念會隨社會不同而異,但此概念與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發展有關。工業化的使得家庭失去了教育及經濟的功能,而工廠也需要有相當教育程度的人力。依此概念,教育機會均等是以有多少人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來衡量。不平等的程度就是看有多少人被排除在學校教育之外。 共同課程(common curriculum):這是指所有的學生,不論背景,都能在學校得到同樣課程的教育。在美國,當普遍實施免費公立學校教育後,這樣的學校即教授同樣的課程。直至廿世紀中期,美國在種族隔離制度下,也依此觀念維繫著所謂「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教育體系。1918年時,美國National Education Assocation即對共同課程的政策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當時學校所提供的共同課程是為了少數上大學而設計的課程,對於大多數步上大學的學生來說,這種課程不符需要,反而是一種不平等。 多元課程(differential curriculum):這是指中等學校提供綜合課程,包括了為上大學準備、一般及職業等課程。理論上,這種課程設計,可以不論學生背景,提供學生選擇最適合他們職業目標與興趣。有學者稱此為 “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這種教育體系的變革因應了美國在廿世紀上半葉,移民人口的增加、技術與經濟體系的轉型,以及童工的法律限制等社會潮流。此種變革也是因應前述對共同課程的批評,假定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以學術導向為主的共同課程中得到益處。但此綜合中學的設計,很快的就產生了「分流」(tracking) 的制度,也甚至影響到了小學的課程設計。 消除隔離的學校教育(desegregated schooling): 1954年美國在最高法院判決「隔離但平等」的教育體制是不合法的情況下,所做的重大變革。在過去,教育機會均等強調的是資源投入(inputs)的均等(如免費入學、共同或綜合課程、同等設備及資源等),但在最高法院判決中,開始強調教育結果(outcomes)均等的觀念。雖然在當時,主要關心「結果」的是心理層面如自尊與偏見等,但也逐漸擴展到學習成就的面向上。 結果的均等(equality of results):這是指學校教育在學生投入(背景)不同的條件下,能達到教育結果相同的程度。1966年Coleman等人在美國國會任命下研究發表的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中,有系統的檢視了五個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相關的學校教育因素,其中與「結果」有關的包括: 當學生背景及能力相同時,是否有些學校比較有效能(effective)? 在學生背景與能力不同的情況下,學校能夠克服或減少家庭影響的程度。 Q:依此五個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來衡量,台灣的情況如何?全世界的情況呢? Q:我們學校教育的體制能夠同時達成教育機會均等且品質佳(equal and excellent)的目標嗎?機會均等與品質是否是矛盾或兩難的目標嗎? Q: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如何衡量均等及品質(學生學習成就及學校效能)呢? 二、學校教育成為重要之社會篩選機制的歷史背景: 在廿世紀初期,學校教育資格的取得仍非向上社會流動的重要條件。但隨美國中等與高等教育在二次大戰前後的擴張,獲取教育機會的意識成為世界潮流。 美國的教育機會擴張:近代美國教育擴張的與十九世紀末期,大公司興起與西部開拓進入尾聲有關。大公司的興起使得自行創業的人不再是美國社會的主導者。在這種經濟體制變遷的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