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种保护到品牌形成(王子亮).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物种保护到品牌形成 ——探究朱鹮保护的成功之路 陕西省汉中龙岗中学高二(2)班 王子亮 【摘要】 1981年5月23日和5月30 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一带重新发现了失踪三年已久的东方宝石——朱鹮。七只野生朱鹮的发现,宣告了中国重新发现了朱鹮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朱鹮野生种群。1983年3月,洋县成立朱鹮保护观察站;2005年8月9日,汉中朱鹮栖息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当地群众积极配合参与下,朱鹮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朱鹮种群持续扩大。目前,朱鹮数量已达到1500只左右,其中野生种群700余只。当地人民为保护朱鹮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因此而提升了洋县的知名度,被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朱鹮之乡”称号。近年来,以朱鹮命名的各类商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有力地促进了洋县经济发展。然而,这几十年来洋县始终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艰难抉择,其中艰辛的转型之路更值得我们探究。借此,我们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逐渐清晰了洋县由物种保护到品牌形成的探索历程。朱鹮——作为秦岭山区的四大国宝动物之一,走进它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体会当地人民为保护朱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自觉地认识:保护朱鹮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并以此激发同学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和热情,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朱鹮品牌带动一方经济提出实际性建议。 【关键词】发现 朱鹮保护 探究 成功之路 研究目的 鹮类是很古老的鸟类,从油页岩发现鹮类化石表明它生活在距今 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朱鹮是难得的活化石,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护朱鹮。从保护到利用以及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探究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实现保护朱鹮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利用本土资源,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身体需求等方面出发,打造一个真正的“朱鹮”品牌。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重视,呼吁人们保护生物,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研究过程及挖掘方法 (1)作为洋县人,我从小听着朱鹮的故事成长,对朱鹮有着特殊的情结,更有便利的条件,向朱鹮栖息地频繁活动地农民询问朱鹮具体生活习性,以及当地人为保护朱鹮期所做出的努力。 (2)与当地朱鹮保护部门工作人员座谈,采访有关朱鹮保护的工作措施,以及近三十年来所投入的资金以及一系列资源。 (3)利用寒假期间实地考察,拍摄野生朱鹮照片,了解朱鹮生活区域条件。 (4)查阅相关文献,互联网,整理资料、记录。完成论文,探究物种保护到品牌形成的成功之路。 三、调查研究结果 (1)朱鹮简介 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优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鸟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临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沼泽等湿地环境。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 (2)朱鹮分布与栖息地的演进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 广泛分布于苏联、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 二十世纪中页以来 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1963年 苏联境内最后一只朱鹮在哈桑湖灭绝 1979年 朱鹮在朝鲜半岛销声匿迹 1980年12月 日本境内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被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 至2006年10月 最后一只“阿金”死亡,日本本土朱鹮绝迹 1981年5月23日 在陕西省洋县境内发现了地球上最后的七只野生朱鹮 1995年 上海动物园朱鹮人工培育技术取得突破 1997年6月10日 我国朱鹮种群首次突破一百只 年截止2010年底 朱鹮人工种群800余只 (3)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初期:由于当地工农业生产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与保护朱鹮生存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朱鹮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条件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这意味着当地农民必须以牺牲农作物产量为代价来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朱鹮。艰苦朴素、勤劳善良的洋县人民毅然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