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docVIP

探究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探究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作为中国古代宫室制度最核心、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明堂制度乃是古今学者讨论最多、观点分歧最多的一个问题,王国维曾说: “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古今学人对明堂之探讨,涉及范围广泛,诸如: 明堂的性质、功能,明堂与宗庙、学校、路寝、灵台等建筑之关系,明堂制度之渊源,历代明堂状况,明堂建筑构造、象征意义等等,几乎所有涉及明堂的问题,都可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唐代是中国古代各项制度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明堂制度在此期间也获得长足发展,有学者指出: “唐代是明堂制度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也是明堂形制演变史上资料最为丰富、变化最为多样、后人误解也最多的时期之一。”因此,对唐代明堂制度展开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明堂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丰富唐史研究的内容。   笔者曾撰文探讨唐高祖、太宗时期的明堂创制情况,重点讨论了武德、贞观时期明堂创制的相关提议、明堂礼仪的理论探索,以及明堂未能建立的原因等问题。唐高宗统治期间,不仅政治界、学术界颇为关注明堂创制的话题,唐高宗本人对此也是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明堂形制、明堂礼仪、明堂建造等问题的讨论。唐高宗对明堂制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透露出他试图摆脱唐太宗政治光环笼罩,实现政治上去贞观化,以及树立新的大唐英主形象的政治心态。以下试为发明。   一、“九室”内样: 永徽年间明堂形制的初步构想   唐高宗即位不久,即开始筹划创建明堂。永徽二年( 651) 七月二日,唐高宗下诏,要求有关部门详细讨论明堂制度诸问题。据《旧唐书·礼仪志》载诏,云:   上玄幽赞,处崇高而不言; 皇王提象,代神功而理物。是知五精降德,爰应帝者之尊; 九室垂文,用纪配天之业。且合宫、灵府,创鸿规于上代; 太室、总章,标茂范于中叶。虽质文殊制,奢俭异时,然其立天中,作人极,布政施教,其归一揆。朕嗣膺下武,丕承上烈,思所以答眷上灵,聿遵孝享,而法宫旷礼,明堂寝构。今国家四表无虞,人和岁稔,作范垂训,今也其时。宜令所司与礼官学士等,考覈故事,详议得失,务依典礼,造立明堂。庶旷代阙文,获申于兹日; 因心展敬,永垂于后昆。其明堂制度,令诸曹尚书,及左右丞、侍郎、太常、国子、秘书官、弘文馆学士,同共详议。   按,此诏又载《全唐文》卷 14、《唐大诏令集》卷 73、《唐会要》卷 11。综观以上 4 者所载,可以发现内容大略相同,唯个别用词有异或文句间有省略,如“灵符”与“灵府”、“宏文馆”与“弘文馆”、“宏规”与“鸿规”等; 其差异较大者为文句之简省,如《唐会要》无“朕嗣膺下武……明堂寝构”一句; 《唐大诏令集》卷 73 所载,除前无“朕闻上玄幽赞,……用纪配天之业”之句,与《全唐文》所载差异较大外,最后一句“宜令诸曹尚书及左右丞详议”,不言“侍郎、太常、国子监、秘书官、宏文馆学士”诸职,亦系省略所致。通过比对,可知《旧志》《全唐文》所载更近诏书原貌。   这是唐高宗即位以后,第一次就讨论明堂制度正式发诏。唐高宗首先指出,尽管各代明堂制度不尽相同,但就布政施教的功能而言,却是殊途同归。接下来,唐高宗说,自己即位以来,就开始思考答谢上天垂爱和祭享祖祢的问题,却一直受限于明堂尚未建立的事实。如今“国家四表无虞,人和岁稔”,因此“作范垂训,今也其时”,即创建明堂的条件已经具备。唐高宗因此下令,要求诸曹尚书,会同尚书左右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太常诸职、国子监、秘书省、弘文馆学士等官员,对明堂制度进行详细探研。   接到诏敕以后,诸司官员立即着手就明堂形制、礼仪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则是讨论明堂的建筑形制,并形成“五室”、“九室”两种主要意见。一种意见以太常博士柳宣为代表,依据郑玄之说,主张明堂建筑应为五室构造;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以九室为宜,代表人物为内直丞孔志约,其主要依据则为《大戴礼》,以及卢植、蔡邕等人的观点。此外,曹王友赵慈皓、秘书丞薛文思等人,也都各自进献本人所设计的明堂图样。一时之间,诸说纷纭,难有定见。在众多主张中,唐高宗倾向于九室之说,遂下令有司对此详加讨论,要求一切“务从典故”,即尊重历史而持之有据。   从永徽二年( 651) 七月开始的这场讨论旷日持久,直到永徽三年( 652) 六月二十八日,历时将近一年。参与讨论的礼官学士,各执己见,始终无法在明堂形制的问题上形成一致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只好从内府拿出“九室”图样,令有司酌情损益。于是有司根据唐高宗的指令意图,通过对“九室”之制的阐发,最终提交了一个明堂“内样”---明堂建筑设计图样。永徽二年的明堂内样,主要涉及如下 6 个方面: ( 1) 堂基---堂基有上、中、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 上基方 9 雉( 即270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