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白山与中国历史文化
长白山与中国著名历史文化
——写在长白山地方教材编撰之后
本人对长白山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因为有幸在校领导统筹安排下,编撰了《东方神韵——长白山》的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10年吉林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同时2011年我长白山教育局编撰的地方教材《长白山》本人也有幸参加。在整个编撰教材过程中我逐渐对长白山的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及其内涵有了兴趣和粗略的了解,现就将我对长白山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看法展示出来,供读者参研,同时也希望能使我们长白山的孩子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
长白山与《红楼梦》(《石头记》)
于毅强 中教一级
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池北区第二初级中学
邮编:133613 邮箱:cbs.cbez@163.com
电话关键词:大荒山 长白山 顽石 补天石 青埂峰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有个规律,“凡人名、地名皆有谐音寓意,绝无信手拈来者”(脂砚斋评语),结果我们看到书中连丫环小姐、清客相公、街衢闾巷、庙宇寺庵、庭院宅居的拟名皆有谐音寓意,开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样显要、关键、不容马虎的去处,一定有其深刻的含义。大荒山必有所指,顽石必有所喻。大荒山的考释,决定着对《红楼梦》最本质的把握和言说。而考究的背后一定是曹雪芹借大荒山和顽石来表现他所看待的社会。
提起《红楼梦》,广大读者都知道这部著作的原名是《石头记》,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说的是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一时,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经顽石苦求再四,二位仙人知不可强制,便将它“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答应将其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锦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走安身乐业”。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
一、大荒山既长白山
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便是今天的长白山,其实无稽崖即为勿吉国的谐音,而青埂峰则为清根(大清之根)的谐音,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满族的先祖。所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可译为“长白山勿吉哀清根封”。那么贾宝玉身上挂的“通灵宝玉”则是出自长白山古勿吉地的大清发源地。
大荒山既是今日的长白山之说是有历史根据的。长白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但内地一直有“大荒山”之说。春秋战国时,肃慎人称长白山为不咸山,汉、魏时叫盖马大山,魏晋南北朝时称徙太山、太皇山,唐代称太白山。自辽金始,随着辽、金政权的强势南进,内地的“大荒山”之名,被北方的“长白山”之称谓所取代,长白山之名开始普遍使用,成为定名,“大荒”之名遂鲜为人知了。这恰好被曹雪芹借用,把娲石植入“清根”的长白山,书上的“太皇”也是“大荒”之意。
另一论证见于最早的《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为颛顼(zhuān xū 传说中上古帝王)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这里所论“三面一臂”之乡,晋人郭璞注云:言人头三面各有面也。元菟(tú)太守王颀(qí)至沃沮国问,其耆(qí)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项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郭璞注解,大荒山在沃沮国。沃沮、窝集、勿吉、乌稽等,皆一音之转,意为森林部落人。有史以来,勿吉人是环长白山而居的,被视为现今满族的先世。郭璞所注“元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是指三国时的曹魏正始六年春,即公元245年春,曹魏名将、幽州刺史毋丘俭,派大将玄菟太守王颀追击高句丽东川王,至南沃沮(珲春以东现朝鲜东北)的大海边。玄菟郡的治所曾在现今朝鲜咸兴地方,从那儿看长白山,正是“日月所入”之山。故从郭璞所注可知《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系指长白山无疑。
二、顽石既女娲补天石
曹雪芹用中原人对长白山的旧称“大荒山”,暗接“清根”的长白山,形成《红楼梦》开篇灵石出源宏人的大亚神化故事的构建。可巧的是,长白山极顶确有 “补天石”。
清末安图知县刘建封的《长白山江岗志略》记云:补天石,在龙门峰东,天池出水口之处,石半居水中,半居峰上,特起而高,窥其形势杜池水口,作中流砥柱,亦似有补天地缺陷之象,故名之。石出水面,高约七丈余。但这里应该指出,刘建封对补天石的型状写很不准确。我们到天池可看到,补天石不在龙门峰东,而在东南,“半居水中”,却没有半居峰上,也并非“特起而高”,更无“中流砥柱”之象,说它“高约七丈余”(21米多),更是离谱。实测高仅5—6米样子。显然刘建封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