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1-1-1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docVIP

【创新设计】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1-1-1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1-1-1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doc

专题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信阳二模)下面诗句摘选自《诗经·小雅·角弓》,该诗句(  ) 原文 译文 骍骍角弓, 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 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 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 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 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 百姓都会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 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天子普遍推行分封 B.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 C.为宗法制增添了神秘色彩 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 解析 观察图文,根据材料信息“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宗族内部的团结,故选B项。《诗经》是春秋时期孔子编订,而西周时期周天子普遍推行分封,A项错误;“神秘色彩”“对抗诸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两项。 答案 B 2.(2014·辽宁大连质检)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宗法制强调以血缘亲疏形成等级,区分大宗和小宗,故“赐姓”成为大宗—天子的特权,战国时期豪强随意赐姓,表明宗法等级遭到破坏,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分封爵位、土地和人口,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C项错误;题干材料列举的也非经济领域问题,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江苏盐城质检)“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解析 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世世代代做官,享有俸禄,体现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支配作用,这是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由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4·河北石家庄质检)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选D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排除A、C两项;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B项错误。 答案 D 5.(2014·安徽皖西七校联考)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理解“上计”的含义,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报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题干材料反映了地方官将人口、赋税等逐渐上报,最后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的一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故选B项;“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B 6.(2014·云南昆明一模)《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千维耦”的含义是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选C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