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doc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志锋 ★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大量的使用图片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图片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 服饰 饮食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布衣 满汉美食 粗食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婚姻包办迷信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洋布洋装 中山装 西服粗布大衫 学生装 西餐馆 面包房 咖啡馆 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 中西合璧豪宅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婚礼 三中全会前 衣着朴素 灰蓝色调为主 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 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三中全会以后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 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二、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下列问题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生生、师生再一步通过交流,对以下问题的答案进行完善。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 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巾、肥皂取代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 使用毛巾擦身“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说法不妥,因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影响极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 (2)材料一中,对“计时之器”的记载反映了哪些信息? 计时之器的使用范围十分狭窄,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差;后来钟表开始盛行,说明近代交通运输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 (3)导致材料二所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2、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和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为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