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型态与课程》汤仁燕-新竹县教育研究发展暨网路中心.doc

《意识型态与课程》汤仁燕-新竹县教育研究发展暨网路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识型态与课程》汤仁燕-新竹县教育研究发展暨网路中心

知識、權力與課程:閱讀M. Apple 的《意識型態與課程》 湯仁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壹、前言 到底學校在社會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教師的教室教學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這一直是教育人員長掛在心頭而不斷思索的問題。理想上,人們常視學校為調節社會的平衡器,期待其能扮演彰顯社會公道的角色,成為實踐社會正義的場所。人們希望藉由學校教育的實施,能有效地降低階級衝突、化解種族仇恨、根除性別歧視、積極促進社會流動,更進一步達成社會重建(Counts, 1932)。但這項角色功能的發揮,總是受到文化、政治、經濟等各種勢力的介入,使其顯得更加複雜而不確定。尤其學校課程作為各種知識、價值、觀點以及文化展現的場域,是各種勢力相互爭逐的公共空間,也是各種意識型態彼此角力的競技場;課程知識可能蘊涵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也可能潛伏支配意識的文化迷障,更可能是弱勢族群文化被邊緣化的所在。 Michael W. Apple所著《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一書,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切入,著眼於課程意識型態的批判和分析,他跳脫學校教育的技術性思維,從更廣大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結構層面,探究學校課程知識的構成,檢視教育過程中知識與權力的糾葛,引領我們看待學校教育目的的不同角度,也提供我們看待課程內容和從事課程研究的全新視野。本文嘗試透過Apple 這本名列教育史百本鉅著的閱讀與引介,思索其投入民主教育並成為批判性知識份子的成長歷程,解讀其對意識型態與課程的關聯性分析,指出其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探究所展現的獨特關懷與貢獻,文末殿之以教育人員從事批判教學的實踐轉化與問題省思作結。 貳、從勞工階級到有機知識份子─Apple的成長與學術背景 Apple於1942年出生在美國的貧窮家庭,父母親皆為勞工,且熱衷於參與工會的勞工運動。由於家庭的經濟拮据,Apple在接受大學階段的教育時,仍必須在半工半讀的情況下修習課業,他白天擔任工會的印刷工人和卡車司機,晚上則在兩所小型的州教育學院就讀,直到入伍服役。退役後,他曾在黑人與拉丁裔社區的學校任教過幾年,並擔任教師工會的會長,同時還一邊進修大學學分,在自食其力下取得學位。 Apple從不諱言自己來自於一個政治家庭,且視父母親及祖父母為反抗壓迫的模範,其勞工出身與熱衷政治的特殊家庭背景,不只激發他的政治意識,更是他後來投身學術發展與政治運動的原動力(王麗雲,1990,2005;卯靜儒,2002)。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不僅孕育他濃厚的社會改造性格,更在實踐的行動中展現他對社會正義的關懷。他在弱勢族群地區任教的期間,積極投身教師工會運動,為少數民族的教育文化而發聲,顯現他從教育領域跨越政治、文化疆界的行動走向,以民主教育作為一生奮鬥的終極鵠的與關懷。 Apple於1967年取得學士學位後,隨即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由於當時反越戰與反種族主義的激進運動方興未艾,引發他對現象學、知識社會學與批判理論的探究興趣,他尤其鍾愛於批判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取向。取得博士學位後,Apple 一直都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課程與教學學系任教,除了持續投入文化政治關懷取向的課程探究,並且不斷宣揚批判教育在民主奮鬥過程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批判的教育行動來挑戰文化、政治和經濟力量對教育的主宰地位。 Apple來自反抗壓迫的政治家庭,參與過反越戰、反種族歧視等公民運動,使其對課程的關懷與教育的探究,採取不同於傳統的路線,他對於傳統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或是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修正與批評,更特別關切於階級與教育的相關問題探討(Apple, 1993, 1999)。Apple從批判的角度來探究課程,以社會的/政治的批判來分析學校教育,直陳課程知識內蘊的意識型態與文化政治課題,使其成為課程研究「再概念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確立了課程研究中不同於傳統的另類取徑。 就如同Apple 所期許的,教育人員應成為具有批判力的「有機知識份子」(organizedintellectuals),更必須要參與廣大的社會運動,去轉化不正義的社會結構。 當韓文版的《意識型態與課程》在南韓出版時,Apple 應邀在一所大學演講,他在 警察包圍的校園中,指陳南韓政府試圖操控教師工會,顯示出主宰團體是如何地畏 懼真正的自由教育,結果他和主辦者因而被逮捕,但最後卻是逮捕者被控壓迫與謀 殺而進了監牢(王麗雲譯,2000)。Apple體認到,從事批判教育確實有其危險性, 卻也顯示其重要性與可能性,這是一項政治行動,也是一趟希望之旅,教育人員應 該以民主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則,勇於去教、去學、去批判(Apple, 1990: xvxvi) 。儘管主宰群體極力抗拒批判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