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pptVIP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研究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还提到:“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开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主要内容 一、文化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植根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 一、文化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广义文化(大文化):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和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相当于文明的概念。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个层面。 狭义文化(小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模式等。 文化精神: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 (二)文化研究的意义 1.认知价值。国情,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的民族和国情。 2.教育价值。文化,实际上就是素养。研究文化,就是为发挥它的人文育化功能。   3.应用价值。文化,还是一种潜力可观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一旦得到合理的开挖利用,便可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4.创造价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被继承创新。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被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绝不是传统习俗的复兴,而是创造性的转化而生的新的生命力。 (三)文化研究的方法 1.从大文化的视角: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说:“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2.从文化精神的视角:只有准确地把握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与观念,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实质与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植根基础 (一)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有: 多元性 静态性 封闭性 (二)经济基础 长城以北为游牧经济;长城以南农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波浪式发展。 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三)社会结构 家族制度(宗法血缘制度)的影响 专制政体的影响 家国同构与民族凝力 (四)国际条件 相对封闭及其原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的单向辐射。 影响:独特性;迟滞性;中国文化中心主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传统 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核心 在政治上表现为“民本主义” (二)儒道互补 传统思想的核心构架 从思想史角度来看 从作用影响来看 (三)持中贵和 以和为贵: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以“天人合一”思想最为典型。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中庸之道 (四)实践理性 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思维方式来看 从价值观念来看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及主要观点 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挖、利用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当务之急。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早就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稳定 现代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和谐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稳定。它是动态的稳定、发展中的稳定、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稳定 (二)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 传统专制主义、等级观念与人治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背道而驰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