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第五讲.ppt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翻译史第五讲

第五讲 建国以后的翻译 我国的翻译事业,从以先辈玄奘为代表的佛经翻译开始,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科技翻译,清朝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和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学翻译,到五四时期以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为旗帜的新文学翻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也走向了日益繁荣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关翻译理论的建设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 董秋斯(1899-1969),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上海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外围刊物《世界月刊》,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主编《国际》月刊。30年代初,出版了与蔡泳裳合作翻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土》,该书被鲁迅称誉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抗战期间,他扶病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此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董秋斯在50年代译学界的突出贡献,是最早明确地强调了翻译理论的建设问题,并大力提倡开展翻译批评。他在《翻译通报》上发表《略谈翻译工作的缺点》,《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等文章,指出以往翻译中存在的缺点,翻译批评中的不良现象等,提倡健康的翻译批评,指出必须在收集、整理、发展前辈翻译言论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翻译理论体系。 1951年,董秋斯在《翻译通报》上发表《论翻译的理论建设》一文。文中明确论述了“翻译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明确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 其核心观点包括: (1)翻译是一种科学,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并不完全依靠所谓天才和灵感。 (2)强调把翻译科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加以建设; (3)阐述了建构翻译理论的意义; (4)提出要首先完成《中国翻译史》和《中国翻译学》两部大书,来实现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命题。 这些观点在当时国内外均属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由于中国翻译界长期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并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 焦菊隐 50年代初,率先响应董秋斯提出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是焦菊隐(1905-1975)。焦菊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还是一位精通英、法文的文学翻译家。 1950年,他在《翻译通报》上发表《论翻译批评》一文,提倡具体建立翻译批评的共同纲领。1951年,发表《论直译》一位,是一篇精彩的译论文章。 在《论直译》中,焦菊隐提出了他对翻译方法的见解。实际上是此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或全局的翻译思想,也即语篇或篇章翻译思想的核心——一种段本位和篇本位的翻译思想。 首先他提倡字和词的“相对价值说。”即,字词虽有其本身的“绝对价值”,但是必须和其它的符号联系在一起形成“相对价值”。实际上就是词语理解与翻译中的上下文思想。 进而提出“意念联立”的概念。即“字词的价值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是为字群(句子)服务的,而字群的联立是为整体思想与感情服务的”。 如果“不把原文的思想与情感整体作为中心去总括地思索,去求得深入一步的概念与理解,进而化在你自己的血与肉里,成为你的思想与感情,然后再去处理每一句的字群联立关系与个别的字的相对价值,你便会把原文译的支离破碎,弄得毫无意义。” 文章的最后,他提出有益的忠告: “等到你把全篇句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要深深抓住原文的主题,思想与情绪,根据你所消化了的意念联立关系的整体精神,去修正每一句的译法和句群的译法,使每一句,每一句群,都能为这个思想与情感的整体服务。” 茅盾(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译著:契诃夫的《在家里》、 《他的仆》、《日落》、 《万卡》、高尔基《情人》、莫泊桑《一段弦线》、易卜生《社会柱石》等 大量的苏联和欧洲文学 翻译的作品涉及23个国家的40位作家。 一. 神韵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理论的人。 形貌与神韵的关系: 在神韵与形貌未能两全的时候……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神韵。……文学的功用在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失了许多的感人力量。(王秉钦,2005:219) 二. 艺术创造性翻译(意境论):建国以后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王秉钦,2005:221) “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即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陈福康,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