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化解结构性就业难的有效途径.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化解结构性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浅析化解结构性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表征下的人才 “供” “需” 结构性失衡已然成为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所在。 以编辑出版专业为例, 截至 2011 年, 我国开设了该专业的院校达到了 400 余所,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了近 70 所。 理论上讲, 如此发展规模应该基本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新闻出版业的人才缺口,然而调查发现,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是不断创出新低, 专业红灯频频亮起[ 。 结构性就业难除了反映了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缺乏有效管理外, 从微观上也暴露了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课程实践机制而导致的课程实效低下的问题。 受学科本位的影响, 传统课程一般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 遵循从理论到理论, 以理论代实践的逻辑, 这直接造成学生课程实践空间被挤占和个人实践体验的缺失, 导致了理论与实践 “两张皮” 及职业中的高知低能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继续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聚焦深层的课程教学改革便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必需重视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 应用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   如果说跟着市场跑, 以市场为风向标, 是近些年来包括编辑出版专业在内的一些应用性专业普遍的生存法则的话, 那么这一背景下的专业教育, 重视人才培养的 “宽口径”, 无疑是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上乘之策。 根据近些年来各大出版社招聘需求来看,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一再受到冷遇, 有的甚至注明只招聘非新闻出版类专业的毕业生, 其中的结构性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从现今编辑出版行业发展趋势来看, 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疑需要定位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 复合式的、 文理兼通的“杂家” 或者 “通才”。 宽口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改革, 但反观目前一些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尝试, 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 宽口径培养与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调整。 在现行的学科专业化课程模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 力图改善学生知识面窄的境况, 在大多数高校中流行的一种做法即是课程体系的调整, 具体表现在:重新组合课程, 以不同课程知识模块的组合实现学生知识量的增加; 适当增加某些课程, 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比重, 有意识地削减一些理论课程; 保持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不变,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硬性规定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选修课学分; 打破原有的课程格局, 降低理论的难度, 突出信息量的广度, 以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但是, 这些举措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多学科知识是否完全能有效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 成为其素质发展的 “养料”, 而不是一个个的附加的 “知识拼盘”, 不是 “休闲解闷、 满足兴趣、 获得学分” 锦上添花之举? 即便可行, 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很显然, 这没有走出诟病已久的只重视外部作用的传统知识本位的形式主义教育观。 现代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不重视人之发展的内因, 教和学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教学就不可能有实效。 教是为了学, 学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性向。 问题是, 光靠增加课程比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论者指出的 “学界然, 学生未必然; 学界然, 业界未必然”[, 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表达了这种忧虑。   第二, 宽口径培养与 “去专业” 的通识化教育。 对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来讲, 要实现 “好就业” “就好业”, 似乎学科跨度广、 知识丰富才是专业人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新闻出版教育也就应该是 “去专业”的通识教育。 事实上, 通识教育迄今在国内已经提了很多年, 甚至在一些高校得到一定范围的推行, 如国学专业, 在大学一、 二年级的大类培养, 但其所遭遇的体制困境, 直至今日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化解的办法。 首先, 分科教育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基础, 没有学科归属的通识课程何以获得体制上的认同?其次, 在人类知识总量急剧膨胀和学科高度分化的今天, “万金油” 式人物如果说有, 似乎只停留在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记忆当中。 再次, 通识教育即便可行, 但是在有限的 3-4 年的学习时间内, 如何突破课时和课程容量瓶颈? 最后, 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来看, 依然遵循了旧有的课程计划的固有套路, 即 “统一安排教学时间地点, 主要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来完成; 基本上是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 间或以课堂讨论和讲座的形式出现, 也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程管理主要划归教务处, 与专业课教学管理混杂不清,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