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docVIP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由“端”浅析孟子心性论的逻辑进路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正是借助于“端”这一重要范畴,孟子合理地建构了其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进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开端,在空间维度上则为细微端倪,在自然质性上为幼弱稚嫩。“端”的这三层意涵,在逻辑上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导向。   一、初始而可成   孟子通过人、禽之别,确定了“心”为“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的类本质,又通过性、命之分,将仁、义、礼、智纳入到人的本性层域。在孟子看来,“心”虽然只是“性”之”端”,然而因为其具有本源动力,显露活泼生机,所以可以成就德性。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此“几希”的内容便是“心”,其具体要目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孟子看来,此“四心”既为人人所共有,又是人类区别于他类之根本特性,倘若缺乏其中之一,则不能属于人之类。他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是构成“人”的四大基本要素,作为标志性的要素,缺失其一则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犹如四体缺失其一便成残疾。   二、细微而需知   “端”既为草木初生之象,亦有细微难察之意。孟子以“端”言“心”,意味着“心”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易为他物遮蔽、细微难以察觉的特征。在孟子看来,“心”其体虽微,其用甚大,若能觉解到本心的存在并自觉扩充,则足以安定天下;相反,则不足以赡养父母。   孟子所谓“心”或“本心”(《孟子·告子上》),就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而言,为人人共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就人类与它类的比较而言,则为人类独有,是至尊至贵的。然而,对于人人皆有的至尊至贵的本质特性,并非人人都能觉解到它的存在。在孟子的视域中,“心”为“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四端”虽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将之积极推行,以致其德性无法彰显。   三、稚嫩而待养   “端”的本义兼具草木的根基与萌芽,所以是生命已发之象。   依孟子之理路,相对于他物而言,人虽然为美之品类,但由于作为此一品类的标志-“四端”毕竟稚嫩不足恃,人唯有将稚嫩的“心”培养为成熟的“性”,唯有将本心发展为善性,培成涵养,毫无懈怠,方可成就完美的人格。   孟子以“端”言“心”,建构由“心”而“性”的逻辑路径,既向人们昭示了人性可以实现的希望之光,同时也暗含着由“心”至“性”的艰难之途,因为作为生命的发端,固然是朝气蓬勃,但由于是初生幼嫩,所以必然易受摧折。《孟子》“牛山之木”一段十分形象地比喻了“心”在成长为“性”的历程中所遭遇的摧折。《孟子·告子上》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牛山之木本来很美,然而因为牛山处于大国之郊,木材遭到斧斤的砍伐,使得牛山之木残缺不全。由于树木内在生命力的日夜孽息,加之外在的雨露滋润,并非没有萌孽(“萌”是芽,“孽”是木枝砍去以后再生的芽)生发,然而,大国之人又以牛山之萌孽牧其牛羊,虽然生命的嫩芽萌发不已,然而由于遭到牛羊的不断啃噬,当此自然生发之力不敌残害之力时,牛山便呈现光秃之貌。   综上所述,孟子人性论的本旨是高扬人类的德性,突出人在宇L宙中的大任,而对人类之特性的界定,孟子又是借助于对“心”的阐发而实现的。孟子谓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之“端”,说明“心”、“性”虽是一体不二,却代表着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开始与发展、细微与盛大、稚嫩与成熟之分。孟子以“心”为“性”之“端”,突出了“心”初始而未成、细微而未显、已发而未尽的特征,从而构设了“心”可以成为”性”、“心”需知而扩充为“性”、“心”待养而为“性”的三重逻辑进路。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