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研究18世纪德国学者穆尔的中国.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18世纪德国学者穆尔的中国

研究18世纪德国学者穆尔的中国   德国学者的中国研究是欧洲“汉学”\i;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柏林学者安德里亚斯·缪勒(Andrews Miiller)、克里斯蒂安·门采尔(Christian Mentzel)自学中文,渴望破解汉字奥秘。博学的莱布尼茨是最具名望的中国爱好者之一,不过他本人并未真正投入学术性质的中国研究,更多时候表现的是一位智者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远见卓识。②进入18世纪,供职俄罗斯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的德国学者戈特利布·西格弗里德·巴耶尔(Gottlieh Sie}fried Bayer)于1730年出版中国语言研究专德文版《好述传》及其附录研究。   如果说当时欧洲的中国研究领域,巴耶尔与法国学者艾蒂安·傅尔蒙(血inne Four-mont)之间是一种对话讨论的关系,那么穆尔基本仰视傅尔蒙为中文导师,在自学过程中,主要利用的也是这位法国学者的著作。19世纪被提出的‘业余汉学家”概念②,套用到穆尔这里并无不可,因为他所掌握的信息源、语言能力都只能列入业余水准。   1766年,穆尔在读到英文版的中国明代才子佳人小说崛述传》③之后,将其转译成德语在莱比锡出版,这也成为穆尔在中国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德国著名学者歌德、席勒都曾经阅读穆尔的译本,藉此展开他们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遐想。 穆尔为何会起意将英文版《好述传》翻译成德语?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视线移到法国巴黎。傅尔蒙曾经在《中国官话》④中介绍一系列中文“小说”⑤穆尔在《好述传》序言中以拼音形式摘抄了这部分中穆尔对《本草纲目》的宣介将一部英文版的中国小说转译为德语的难度,远远低于学习中国语言。穆尔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还不足以激起他投入汉语语言学习,这一点不免让人想起当年的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长久保持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好感,但始终不曾涉足系统的语言学习。除了翻译《好述传》,穆尔还曾花费很大心力研究一部他称之“中国的自然史著作”的书籍。这就是1775年,穆尔在阿尔特多夫大学的特鲁博物馆①发现的《三乐斋重订本草纲目》(以下简称《本草》)。“这套书是典型的中国书籍,一共六卷,每卷六册,蓝色封面装帧,中国人喜欢把他们的书做成小卷本,或做成小册子”。②   根据穆尔的记述,书籍的封面上有五个满文字母和俄文字母,其中俄文显示1742年此书购自北京③。借助书中一份俄文导读,穆尔得以获知这套《本草》六卷本的基本内容:第一卷:前言,导读,规则,插图,分类,效力和作用;第二卷:雨水,地下水,火,土,金,银,以及其他金属,玉石或者透明的宝石,普通石头,山上的草,芳香的草……。   撰写这份俄文导读的人是谁?穆尔分析认为是伊拉里翁·罗索欣(IlarionRossochin)撰写。罗索欣1729年来到北京,在国子监学习汉语和满语,1741年从北京返回圣彼得堡。⑤穆尔认为很可能是罗索欣在北京购买了这套书籍。   穆尔在进行中国研究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中国语言文化由衷的欣赏与认可,但他的这一做法并不符合18世纪中后期欧洲学者的主流倾向。‘狂何研究关于中国之理念演变的人,都会很快震惊于西方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期间,对中国文化几乎所有面向之论断的激烈反转。”④在此一阶段,曾经被视为学习对象的中国转而成为反面典例。 有学者认为“在1900年左右,因为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义和团起义等因素,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欧洲所形成的正面中国形象在德国遭到严重破坏”。⑤笔者以为“正面中国形象”的反转在18世纪己经发生“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义和团起义等因素”应该说是加剧反转的催化剂,而非决定性因素。18世纪以来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发生的变革才是个中主因。 古老中国的语言、合理有序的君主统治、儒家典籍通过耶稣会士的介绍为欧洲知识阶层所了解,令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工作者着迷,希望通过赞美中国,表达自己推动理性制度的意图。但是,随着来华游者、商人、外交人员不断增加,获取中国印象的信息源得到拓展,18世纪以后,一个更复杂、更值得批评的中国形象逐渐呈现在欧洲人面前。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涉嫌造假、中国传统重农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质疑。亚当.斯密相信中国的发展长期停滞,“五百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作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在欧洲大陆民族主义、自我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后启蒙时代的哲学史家,尤其是德国的历史主义哲学以及语言学家们,相信德意志文化独一无二;而古老中国受制于亚洲模式,只会生产,不思创造。例如,康德认为只有当时的欧洲才能实现理J险的自由。此后德国思想家赫尔德、费希特、小施莱格尔步其后尘,建构强调德意志民族进步性的理论体系,对中华帝国的僵化特质加以批驳,例如赫尔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