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论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1938年,李安宅在其《社会学论集》“自序”中写道:“这一段落的中国社会,是在空前未有的非常时期,自无待言。整个社会系统既那样动荡着,活在系统以内的个人也更脉搏紧张地充满了这个节奏。可惜著者不是从事文艺的人,不能写出惊心动魄或如泣如诉的文艺来。更可惜不是从事武备的人,没有在行动上打出一条血路。一个关心社会现象的知识分子,一面有建设科学的野心,一面又感觉到口头的科学没有用,要在活的人生里面找出理论的指导线索,且使理论的知识变成活的人生,结果便流露了这么一点痕迹。这段话可以视作其夫子自道及其人生注脚,因为这句话几乎可以解释他在变革时代中的人生与学术的全部面相。
此处描述的“非常时期”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后的30年代,实际上“社会系统的动荡”贯穿了整个20世纪,因为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变得大,变得多,且变化剧烈而频繁。李安宅出生的那一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中国如火如茶。自那以后,民主革命高潮迭起,学术思潮变化多端。李安宅身处其中,其人生与学术恰是那一时期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的缩影。他早期专注于理论的探讨,致力于科学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
一、李安宅的人生履迹
李安宅著述甚丰,大多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很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在当时有着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在今日则近乎默默无闻。常人不知,许多搞学术史的人也不晓。就是耕耘在李安宅曾经从事的专业领域内的“局内人”不少也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如岱峻所述,抗战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人类学家李安宅先生,也是一位被遗忘已久的学者。虽然在各类学科史的回顾中,他偶或榜上有名,但都失之简略。其人生与学术,学界始终缺乏专门研究。①有鉴于此,本文拟根据相关资料,对李李安宅的人生履迹,李安宅的一生,1949年无疑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此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成长、成熟的历史;此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学者消失和隐逸的历史。
1900年3月31日,李安宅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澈河桥白塔寨村,5岁入私塾,后转入村中初小,1913年在他父亲的药铺里做过学徒,后到12里以外南园汀上高小。因其三叔在遵化任邮局长,他1917年到遵化县中学读书。1921年,他中学毕业,走出了那个山村,追随其三叔来到天津,在一家基督教青年会夜校学习英语,认识了美国传教士侯感恩。1923年是他正式打破儒家传统观念,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和学习社会学的开始。在美国传教士侯感恩的影响下,他加入了济南长老会,并由其介绍到济南青年会夜校教英文,在齐鲁大学选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比较宗教学等课程。1924年,转入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社会服务研究班,虽与长老会不再有正式关系,但他关心宗教并用宗教团体进行“社会服务”与掩护革命工作,均可溯源于这一年的影响。燕大毕业后,他留校先后任社会学和哲学系助教、国学研究所编译员。
1934年,李安宅赴美国,在加里弗尼亚大学伯克莱学院人类学系学习。1935年6月,他到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名叫祖尼的印第安人部落进行人类学调查,后写成《印第安人祖尼的母系制度》。1936年,他去耶鲁大学做研究工作。1936年末,李安宅自美返国,继续执教于燕京大学,先后在社会学系及研究院任讲师、副教授,研究院导师。1938年暑期,李安宅偕妻离开北平,辗转到达甘肃。他在梅贻宝主持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任教育科学组组长,深入甘南藏区,对藏传佛教格鲁派(}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作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实地考察。!4]其间,他们还在当地学习藏语文,兴办藏民小学。1941年,李安宅受聘华西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一度兼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后由林耀华继任。他创办了华西边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主持工作嘶长是华西大学校长张凌高久开展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研究。
二、李安宅的婚姻与社会关系
1917年,李安宅高小毕业后,与本镇一家富农之女张瑞芝结婚。因他着意于学业,聚少离多。直到1926年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才将张瑞芝接到北京上学。1928年,张瑞芝病故。1930年,经齐鲁大学同学于道泉介绍,李安宅与其妹于式玉结婚。自此李于二人的学术生命缠绕在了一起。如果没有李安宅,于式玉不会走上边疆调查和藏学研究的道路。其父曾任山东第一师范首任校长。她两度到日本留学,分别在早稻田东洋音乐学校和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习,后入该校本科学文史,毕业后到燕京大学担任日本历史课程教学。与李安宅结婚后,其学术逐步与丈夫合流,后来也成为藏学专家。如果没有于式玉,李安宅的学术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其藏学成就或许也要受到很大局限。在《社会学论集》“自序”的“校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