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问题探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呼吸散失 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 遗体、 残枝败叶 分解者 初级消费者摄食 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示意图 太阳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残骸 分解者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兔子的摄入量就是兔子的同化量吗? 残骸 分解者 残枝败叶等 残骸 残骸 散失(分解者呼吸作用) 散失(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 分解者 分解者 输入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传递 传递 初级 消费者 生 产者 次级 消费者 分解者利用 自身细胞呼吸消耗 暂未利用 12.6 62.8 未固定 生产者 464.6 植食性动物 62.8 肉食性动物 12.6 13.5% 20% 12.5 2.1 微量 呼吸作用 122.6 96.3 18.8 7.5 未利用 327.3 293 29.3 5.0 分解者 14.7 逐级递减: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单向流动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根据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 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人类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但人们可以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概念 过程 特点 途径: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10%~2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起点: 能量去路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小结: 能量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呼吸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释放的能量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A、B、C、D各营养级的成分依次写在图中: A. B. C. D. 。 (2)图中a1代表 , 图中a2代表 。 及时巩固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2、若鹿的进食能量为100%,其粪尿能量为36%,呼吸能量为48%,则鹿的同化量为( ) A.64% B.84% C.16% D.52% 及时巩固 A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羌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如果在某段时间大象所同化的能量为m,则这部分能量中可以流入羌螂体内的约为( )A. 0 B. 10%m C. 10~20%m D. 不知道 A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 照射到该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叶面上的全 部太阳能 B. 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C. 该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D. 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能量 c 5、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能量数值相等,则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C、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B 1、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B 关于能量流动计算规律总结 2、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5g体重,最多要消耗植物 ( ) A.5000 g B.7500 g C.1250 g D.625 g A 1.正推类型: A B C D 至少按最小效率(10%)计算 最多按最大效率(20%)计算 2.逆推类型: A 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