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 文学中的求真(真)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善) 艺术概括(美) 一、文学中的求真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真”对文学创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品只有具有真实性的品格,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虚假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读者的。因此,真实性是衡量文学作品成就的首要标准。 但是, 文学的艺术真实等同于生活真实或科学真实吗? 亲们,六月会飞雪吗?人类会穿越吗?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 内蕴的真实 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 主观的真实 诗艺性 内蕴的真实 何谓内蕴的真实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是一种主体性的诠释,是一种对生活内蕴的揭示。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变形记》 人物形象怪诞,却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魔(非现实形象)的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里变成甲壳虫(非现实形象)与周围其他人(现实形象)的结合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而死”、“死而生”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由于情感真挚,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忽略其他而“以假为真”。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文本赏析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凝静中张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 ——刘白羽:《平明小札》 这样的描写显然与科学真实相去很远,但却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诗艺性 含义 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文学作品就是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一种假定的真实,能够使作者的价值取向得到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艺术真实的概念 P158 “这是另一个世界,自有它的规则和逻辑。在那个世界中一切都是真实的,但请你千万不要把那个世界等同于这个世界。”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如何实现艺术真实? 答: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 含义 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 从“个别”到“一般”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位费克拉·安德烈耶夫娜、某一位彼得、某一位伊凡,……我仔细观察他,他或她使我产生了特殊的印象;我反复思索,后来这个费克拉、这个彼得、这个伊凡离远了,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但是他们所造成的印象,却深印下来,逐渐成熟。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生活原型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个贵族青年提出同一个女囚犯结婚,得到同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