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 [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 [M].北京:地图出版社,1958. 3.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4.顾文选.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展望 [J].地图,2004(2):7-12. 5.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6.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 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教育司.挑战与希望——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提纲 [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0.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4)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5. 11.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新中国城市50年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人口地图集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13.韩渊丰.中国区域地理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胡崇庆.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5.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 [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16.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 [J].地理学报,1935,2(2):33-74. 17.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简编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18.胡伟略.关于人口转变理论问题的初步研究. [C]//中国人口学会.第四次全国科学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中国人口学会出版社,1986. 19.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中国经济地理[M].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编著.中国政区地理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1.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2.史培军.资源开发、环境安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62-69. 23.王静爱,史培军.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战略 [J].地域开发与研究,1988,7(1):24-28. 24.王静爱.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2-80. 25.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75-81. 26.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 [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1-19. 27.张善余.我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J].人口学刊,2002(5):37-42. 28.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0.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 [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65. 31.中国人类学会.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相关网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人民网:/ 3.中国人口网:/ 4.人口信息网:/ 5.华夏民族网:/ 6.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7.中国城市化网:/ 8.世界银行网站: 第三章结束 * * * * * * *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的中国人口密度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宏观格局稳定存在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范围动态变化不大,而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有明显的空间扩展,即人口高密度区在增加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2000年)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距离海岸 /100 km 1953年 1982年 2000年 1 248.03 422.47 568.53 5 108.84 174.50 217.53 10 67.89 125.22 149.51 13 22.31 40.34 50.74 14 9.60 18.62 23.07 15 5.32 9.99 12.29 16 1.62 3.75 4.68 20 0.29 1.88 2.96 人口密度:人/km-2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200 200~500 500~1 0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全国】汉字听写大会竞赛考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新高三第一次班主任会议,校长讲话:凝心聚力战高三,担当使命育栋梁.docx
- 《化学抛光和电解抛光》.ppt VIP
- 校园内施工安全教育课件.pptx VIP
- 某某村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VIP
- 2023年电动自行车换电站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Q-CR 517.2-2023铁路工程喷膜防水材料 第2部分:喷涂橡胶沥青(OCR).pdf
- (王红)《遣戍伊犁日记》《叶柝纪程》录文.doc VIP
- 一种用硅藻土助滤剂废弃物制备纳米白炭黑的方法.pdf VIP
- 数字化转型之数据治理解决方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