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无效暗示”,还原高效课堂.docVIP

摒弃“无效暗示”,还原高效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摒弃“无效暗示”,还原高效课堂.doc

摒弃“无效暗示”,还原高效课堂   【摘 要】   “暗示”是一种策略,有效的应用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掘其潜能。当然,“教学暗示”包含有效性和无效性两类。从而正确应用“教学暗示”,成为搭建综合效益课堂的重要支柱。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暗示行为,同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教学暗示 问题与成因 优化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暗示”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暗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安地发现:也存在“无效暗示”现象。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一、何为“教学暗示”   教学暗示则是指教师为了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在认知主体在对某一问题未能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借助音乐、问卷、朗诵、背景、目光、手势等教学手段,给其以恰当的提示、引导和鼓励,从而使之顺利地越过思维的“瓶颈”,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营造出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无效教学暗示”现象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现象   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僵化,教师的课堂主导性地位丧失;或者教师在使用暗示时由于多种暗示手段相互抵触,从而使暗示显得无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   (二)成因分析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暗示”在具体的使用中仍然存在着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课堂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有效发展,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1.“教学暗示”环境的特异性   在优质课、观摩课、评比课、调研课等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与教师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也由于听课老师众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成分更多地让位于“展示”。这种“非常态化”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的高重视度、听课教师的高关注度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教学暗示”环境,使得学生的表现失真。   2.权威关系中学生的应激性反应   由于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思维、感、知觉是有机地交互在一起,情绪能够发生交互感染、思维能够发生碰撞,感、知觉能够相互传达。教师的眼神、语态、手势都能够明确地对学生施加明显的心理影响。当学生接受到来自于教师的暗示时,会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自觉地把握教师的要求,从而选择言说或者沉默。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权威”的姿态时,学生会从这种“权威暗示”中更容易选择顺从,从而造成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丧失。   3.教师课堂教学的“功利化”诉求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层次的任务:(1)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2)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道德境界的升华。这两次层次的任务原本是可以而且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被割裂开了。“非常态化”的特异环境不仅对学生造成不良的暗示,也往往使得教师呈现出“功利化”的诉求,从而造成了教师对学生施与不良暗示现象。   “课堂镜头”――   在我县小学语文优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假”字的意思,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其中的“借”字用红色突出显示。教师随后安排学生朗读这段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课题中“假”字的意思,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的回答:“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无效暗示”较为明显。 “优课评比”,(这种“非常态化”的教学氛围已然对学生施加了明显的特异性环境暗示),其中的“借”字用红色突出显示,(这种突出的文本暗示也有了重点强调的意味),结果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非常吻合,由于这样的暗示和预设,难点被顺利突破了,教学环节也顺利结束。但我们发现,对于这样一个原本应该存有争议的个例,学生没有争议,课堂教学没有生成,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消极无效的,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   三、优化“教学暗示”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暗示”时,需要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设置目的,以及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为价值导向,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暗示。譬如,在学生沮丧、失落时,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和肢体暗示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   (二)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运用教学暗示时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暗示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而不仅仅是为了顺利、完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