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docVIP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doc

有效追问,让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一、资源生成处追问――迈向开阔   很多教师将课堂上学生的突兀回答视为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一旦出现,或一句话搪塞: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或不予理睬、避而不谈。其实,有些回答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是激活其他学生思维、逼近知识本质内核的“导火线”。教师应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追问,以智慧开启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迈向更开阔的“原野”!   教学《梯形的认识》   师: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异同?   生: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它们都是四边形。根据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用180°×(4-2)=360°。   宋某:我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它们的内角和是360°,你能帮我标出它们的四个角吗?   师:可以!   宋某:∠1和∠2的和是180度,∠3和∠4的和是180度,它们加起来就是360度。(很多学生露出疑惑的神情)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1和∠2的和就是180度,你是怎样想的?   宋某抓抓头:我暂时还没办法证明,反正我知道它们的和肯定是180度。   其他学生纷纷嚷道:这是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就是180度呢?( 片刻的等待后)   宋某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能到黑板上画图说明吗?   我们以前学过,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1=∠3,因为∠2+∠3=180°,所以∠1加∠2也等于180°。(学生们纷纷点头赞同)   师再次追问:你真了不起,用画图的方法,结合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清晰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这个结论,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方法证明吗?   王某:梯形的一组对边不是平行吗,只要将梯形横着切成两块,将下面一块平移到上面去,那∠1和∠2不就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吗,它们的和就是180度了。平行四边形同理。   好独特的方法,好聪明的孩子!他的这种方法不正好让学生认识、巩固了梯形的特征吗,而且为后面的知识“平移和旋转”孕伏、渗透了平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这样处理,不是把“梯形的内角和是360°”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把探究的过程作为一个方法在教,这源于她那非常有效的追问。两次追问,有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也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   二、理解疑惑处追问――逼近纵深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会对知识的理解出现疑惑,教师不妨通过有效追问,及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逼近纵深。   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练习》   生:18-2+1=17(种)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次坐两个座位,坐1号和2号是一种情况,但没有平移。以后每平移一次就是一种情况。一共17种。   师:那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呢?   教师边问边把上述问题中的条件“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遮住。   思考片刻后,慢慢举起了很多只小手。   生:老师我知道了,只要把刚才的结果乘2就可以了。刚才我们计算的是小芳在小英的右边的情况,现在题目没说谁在右边,谁在左边,就是两种情况都可以,于是只要把17×2就可以了。   教室里想起了一阵掌声。是啊,说的多清楚啊!但我并未满足于此,继续追问:如果他们来到礼堂一看,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个同学给坐了,现在还有17种不同的坐法吗?   生1:没有,只有16种了。因为现在一共可以坐的椅子只有17张,所以只要把17-2+1=16(种),就可以了。   生2:不用这么麻烦,直接用17-1=16(种)就好了。少了一张椅子,就是平移的次数少了一次,所以只要把原来的次数减去一次就可以了。   看到学生理解得如此透彻,我欣喜地又追问了一句:如果是第8张椅子已经坐了一位同学,又有多少种坐法呢?   生:7-2+1=6(种)10-2+1=9(种)6+9=15(种)   师:为什么同样是少了一张座位,坐法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中间有一张坐掉了,就又要少一次平移了,只能算两边各有多少种坐法,然后再相加了。   在追问中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本课的知识,所以不管如何变式,都能对答如流。   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于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问题的思考价值的把握程度,数学教学要努力突显数学思考。有效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能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挖掘,进行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该教师连续几次追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原问题进行“变式”,既关注全体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又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在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