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徐全忠 【摘 要】 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富而好礼为价值取向,以义来调整利益关系,注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与节用。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经济伦理 富而好礼 节用 【作者简介】徐全忠,武汉理工大学08级产业经济学在读博士,内蒙古财经大学MBA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及组织管理。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伦理思想是核心组成部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保持相对长时间的稳定与达到高度繁荣,与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伦理思想中经济伦理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隐含在世俗伦理思想中,通过调整社会阶层与民众的义利关系,建构并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社会基本公平与正义。 一、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都按既有的等级秩序展开。经济伦理关系与社会等级秩序有内在关联,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又受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如老子、孟子、庄子等。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是如此,虽然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不是很广泛,但深入而理性,采取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对于“天”的表现与作用,孔子如此描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四季变化、万物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因此劳动与生产等也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要的是孔子在此赋予“天”以自然的含义,而非鬼神,在孔子时代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对自然与人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尽管孔子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主客二分的哲学高度,但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已经为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的建立奠定了正确的哲学基础。 自古至今,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受对人性认识的影响。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就存在截然的分歧,孟子是典型的性善论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而荀子则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的态度与方式,影响了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方式。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是人性的两极,无论用哪一极来描述人性恐怕都是不确切的。孔子对人性的认识则很中庸与辨证,“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论语·》《史记—货殖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论语·里仁》《论语·里仁》《论语·》《论语·》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篇》)不加分析就说儒家只讲义不讲利,是有片面性的。事实上,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武器。儒家认为,在“义”与“利”发生矛盾的时候,要着重考虑“义”,不要“见利忘义”,要以“义”为重。 (三)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均之与节用 孔子的“富民”之道把经济的发展看做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但是,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影响一个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关系方面来看,分配问题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论语·季氏》载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关于“均无贫”,很多人把“均”理解为“平均”,此并非孔子的本意,唐凯麟等人研究认为,“‘均无贫’之‘均’,依朱子所注,乃‘各得其分’之意。而这个‘分’也就是依照封建等级制度所规定的权利之“分”,这就意味着孔子所说的‘均无贫’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平均主义” 。 (唐凯麟,陈科华,2004)他们认为孔子忧虑的不是“相对贫困”(寡),而是分配不均,不是“绝对贫困”(贫),而是由此导致的社会不安宁。由此看来,孔子此说并非要求财富分配的绝对平均,近乎其意的解释是说无论财富的多或少,分配公平才能得人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从个体与国家两个层面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要求。孔子对贫而乐的精神极为赞赏,孔子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在消费问题上的体现。孔子还大力提倡节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即他赞同大家节俭。生态文明以人与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