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合校史资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挖掘整合校史资源,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金沙县清池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记略 (金沙县清池镇中心完全小学 罗成仲) 德育工作要求近、小、实、活,用身边的人、事、物教育身边的人,起到榜样示范和榜样激励的作用,这是最好的教育。校史,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彰显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育人方面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在办学史上都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例,或悲壮,或辉煌,或多或少,记录着办学史上的每一个足迹。史有“育人、资政”的作用,利用校史教育学生,是一项有效的教育途径。校史是需要进行挖掘整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校资源用好用活,彰显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起到很好的育人作用。 金沙县清池镇中心完全小学(简称“清池小学”),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它是在私塾的基础上产生的。清池镇的办学史可追述到清顺至年间,从那时开始至今三百六十多年的办学史上,有许多闪光的足迹,可歌可泣,值得记载并整合运用,教育后人,承先启后,培育优秀的建设人才。但这些资源需要挖掘整合,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有的放矢,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清池小学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注意收集和整理校史资源,挖掘三百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史和建校100多年来的校史资源,提炼出闪光点,发挥好校史资源的育人作用,用榜样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教育后来人,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绩。 一、挖掘整合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资源,实施优秀的传统教育,激励师生努力进取,争创一流。 1.柴房苦读,誓取功名。 清池镇是一个川黔两省三市(毕节、遵义、泸州)交界处的古镇,是元代以来川盐入黔的古驿站。自清顺至年间教育兴起,康熙年间,反清复明翰林院大学士王敬之避难这里,在龙池寺出家,收徒讲学,教出第一个秀才罗锦衣,从此,清池重教蔚然成风,科考年年出色,有父子、兄弟、叔侄同登榜的记载,时人称“顶子满街有”。清朝嘉庆年间,有清池学子周凤鸣,因受他人言语刺激,发愤读书誓取功名。他辞别父母妻子,远赴大定府(今大方县)拜师求学,粗衣简食住柴棚,睡木块,废寝忘食,刻意攻读,苦学三年不回家,终于考取优贡生,衣锦还乡。可谓“昔日龌龊不自考,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文盖五署,字压通场。 清池人重教崇文,清池文化随教育的发展而兴盛。当年王敬之先生在龙池寺庙门上题刻一联:“秀笔插天空,雁鸽纵横星斗外;名塘开地阔,鱼龙荡漾水云中。”横批为“作海潮观”。文章之精美、文字之秀丽,深深扎根在历代清池人的心眼里,起到了榜样激励的作用,为清池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道光25年,有清池学子罗洪基赴大定府参加科举考试,所作文章词藻华丽,文通字顺,充实感人;所写文字秀丽端庄,龙飞凤舞,堪称一流。主考官黎裴敬在阅卷时,在其卷上批注:“文盖五署(黔西、毕节、威宁、水城、织金),字压通场”八个字,高度赞扬其文章。清池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3.振校育才,学道受人。 民国十五年(1926),清池小学有28名学子赴黔西县参加首次中学招考,全部考取,且前十名中就占了九位。这个成绩震撼黔西。黔西中学首任校长熊绍儒和时任黔西县长舒文龙分别题写了“振校育才”、“学道受人”八个字赠给清池小学,并刻碑纪念。同时,把清池小学改名为黔西县立第七两级小学校,奖给2000大洋,定额补发历年来所欠教员的薪金,特别奖励校长马一匹。 民国二十五年(1936),清池小学有18名学子赴新场(今金沙)参加毕业会考,全部合格毕业,第一名是该校学生肖万祥。新场名儒方伯鸾先生题赠“党国菁华”—匾,刻上全部毕业生名字,送给清池小学作纪念。 清池学子刻苦读书,勤奋学习;清池教师教书育人,忠于职守。由此可以得到印证。 二、整合校史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1.伯鸾尊师。 金沙名儒方伯鸾先生,晚清进士,金沙立县发起人之一,金沙立县后,他曾担任县参议长,国共合作时期,他作为县代表参加过广西会议。方伯鸾先生年轻时要参加科考,因满清科考制度有规定,凡童生参加科举考试,必有一名廪生保举,称为“廪保”。当时,清池人罗申之是廪生,曾作过黔西县参议长胡云村的“廪保”。方伯鸾先生也到清池拜求罗申之做“廪保”。他考取廪生后,做黔西县教育视学。有一年,方伯鸾先生骑马到清池视察教育,来到文笔山后,听从人说他的保师罗申之的坟墓就在文笔山脚下,方视学便弃马步行,走到保师墓前行跪拜之礼,然后徒步上街。 清池不少知名人士听说方伯鸾先生到来,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