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ppt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ppt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 钟启泉 引言 新课程改革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归根結底,是落实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型為“人才強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难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整体的人:沒有健全的人性,就沒有健全的经济和 社会(《整体主义教育宣言》2000)。 ■ 学习权: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学习权宣言》1985)。 ■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2003-14)。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亮点:健全人格,保障“学习权” ■ 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 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 ■ 保障“学习权”意味着,我們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制度建设应当秉持的基本底线。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亮点:学校改革的逻辑 ■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课程改革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改革网络的形成。 ■ 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教师。 ■ 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亮点: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 ■ 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了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Nel Noddings) (健全人格与关键能力。打破“知识点”情结——课程≠知识,学科三要素,学科教学的层级化目标。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驳“渗透说”。品德教育。媒介素养。双重课程) 二、新课程实施面临的课题 (一)基础学力的研究与学力观的转型 ■旧的基础学力观:课程知识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的、供儿童“打开”的“知识百宝箱”而已。这种“知识百宝箱”无非是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把学科窄化為学科知识,进而又把学科知识窄化为既定概念、定理、規律的堆积。这就抽离了课程丰富的文化內涵和对儿童的精神发展价值,进而使学习过程蜕变成了唯教材、唯教師、唯标准答案的死記硬背的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课题 (一)基础学力: 学力观的转型 ■新的基础学力观:知识不是一种外在於个体或強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來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课程固然包含了知识这一核心要素,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课程就是知识。 (“ 基础素养”概念的演进:从基础学力说到核心素养说)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课题 (二)教师角色:反思性教学专家 ■ 从课堂出发的变革:学习即创造,教学即研究。 ■日本的案例:佐藤学的“静悄悄课堂革命” ○ 授业活动——活动作业、协同学习、分享表达。 ○ 授业要素——学会倾听、学会链接、学会反刍。 ○ 教学点评——学习成功、学习困惑、学到什么。 ○ 教学风格——研究儿童、吃透教材、教学主张。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课题 (三)评价改革:评价观的转型 ■ 核心素养: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彰显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注重少数“精英”学生的培养,转到素质教育模式下凸显教育的发展功能,注重对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线教师处于“发展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的夹缝之间挣扎。关键在于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评价观。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课题 (四)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換代,它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來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 ■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調和的統一关系。传统不可以也不可能被随意抛弃。尊重传统不等於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須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的课题 (四)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 唯有寻求”优质与均等兼得”的改革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