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文报告儒家生死文化讨论
國文報告儒家生死文化討論 不死鳥 組員 972BP001 彭科強 972BP008 王薪榕 972BP025 彭裕宗 972BP028 趙新睿 972BP032 潘人瑋 儒家生死 儒家講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生死觀中所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張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是卻可以透過道德學問的修養使精神達到永存和不朽。 只要人再活著的時後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社會服務,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也可以安祥自在、無愧無悔了。 道家的生死觀講究的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他們將生和死都視為一種自然現象。 老子認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過是安息,生死無非是氣之聚與散。 無論是儒家的重生輕死思想,還是道家的輕生輕死主張,都教導人們要不畏死亡、藐視死亡。 尤其儒家的生死觀直接孕育了國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其進步意義不可低估。 儒家生死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兩家的生死觀又未免過於忽視死亡了。 不了解生死的本質,不在生時認真思考死亡的意義,這實際上也是對死的不負責任。 從這一點來看,佛教的生死觀似乎更勝一籌。 佛教講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認為人世是充滿各種苦難的苦海,這種佛性便是每個人的本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洞澈自己的本心,就可以顯露出佛性,進而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 如此看來,佛教生死觀的著眼點不只在於生前,也不止於死後,而是在於生命個體的永恆歸宿; 它不是一昧地重生輕死,也不是簡單地輕生輕死,而是教導我們最終如何超越生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公 元 前 5 5 1 年( 周 靈 王 二 十 一 年 ) 孔 子 生 。 提 倡 仁 、 義 、 禮 等 價 值 , 挺 立 道 德 主 體 , 開 創 了 儒 家 學 派 。 弟 子 記 其 言 行 , 雜 以 己 言 , 戰 國 初 年 成 《 論 語 》 一 書 。 公 元 前 4 7 9 年 卒 。春 秋 霸 局 時 興 、 禮 樂 崩 壞 , 孔 子 曾 棄 官 遊 說 各 國 , 顛 沛 流 離 只 盼 解 決 時 弊 , 但 一 人 之 力 難 挽 狂 瀾 。 晚 年 他 致 力 於 整 理 典 籍 : 刪 詩 書 、 訂 禮 樂 、 贊 周 易 、 修 春 秋 。 其 中 影 響 最 巨 者 為 史 書 《 春 秋 》 , 由 於 執 筆 嚴 峻 無 私 , 令 亂 臣 賊 子 畏 懼 。 學 不 厭 、 教 不 倦 是 至 聖 先 師 孔 子 的 基 本 治 學 態 度 , 而 其 中 心 思 想 則 在 「 行 仁 」 , 從 《 論 語 》 可 見 他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從 日 常 生 活 落 實 儒 家 精 神 的 教 育 理 念 。 孔 子 過 世 後 , 學 生 分 散 各 地 宣 揚 孔 子 學 說 , 戰 國 時 代 孟 子 更 發 揚 光 大 , 以 致 西 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 , 孔 子 之 道 成 為 立 人 、 安 邦 、 治 國 良 策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公 元 前 3 7 9 ~ 前 3 7 2 年 ( 周 安 王 二 十 三 年 ~ 周 烈 王 四 年 )孟 子 生 。 以 復 興 孔 子 學 說 為 己 任 , 主 張 性 善 論 , 為 日 後 儒 家 學 派 建 立 嚴 密 的 哲 學 體 系 。 孟 子 及 其 弟 子 的 學 說 集 為 《 孟 子 》 一 書 。 卒 於 公 元 前 2 9 4 ~ 前 2 8 9 年 之 間。 孟子生當擾攘戰亂之世,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孟子滕文公篇)覺民救世,保衛儒家道統為己任。當其周遊列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傳食於諸侯」(孟子滕文公篇),其聲勢之壯大,實超邁前賢而過之。惟孟子歿後,其學說湮沒而不彰;一直到唐代韓愈出,才認為:自孔子歿後,僅孟子得孔子的正傳;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韓愈一倡,此說大行。宋儒之極力推崇孟子,溯其源流,實自韓愈啟之。 儒家代表人物-荀 子 公 元 前 3 4 0 年 ( 周 顯 王 二 十 九 年 )荀 子 約 生 於 此 時 , 一 方 面 繼 承 儒 家 重 禮 義 的 思 想 , 一 方 面 反 對 孟 子 的 性 善 論 而 主 張 性 惡 論 。 著 有 《 荀 子 》 。 卒 於 公 元 前 2 4 5 年 。 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