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砷汞的毒性—刘少通.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铅砷汞的毒性—刘少通.ppt

铅,砷,汞的毒性 —2010级化学3班刘少通 一、重金属毒理概述 (1)污染来源 1 吸收 2 转运 3 分布 4 排泄 (2)代谢过程 (3)联合作用 1 独立作用 2 协同作用 3 拮抗作用 二、重金属—铅 (1)铅污染的来源 1、吸收 (2)毒理 铅 呼吸道 血循环 肺泡弥散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0% 消化道 肝 胆汁 肠 粪便 门静脉 肠肝循环 (5~10%) 皮肤 铅无机化合物 × 四乙基 \(^o^)/YES! 2、分布 铅 血循环 90%与红细胞结合 10%血浆 可溶性磷酸氢铅 血浆蛋白结合铅 初期 软组织 肝、肾、脾、肺 后期 不溶性磷酸铅[Pb3(PO4)2] 骨(90~95%) 毛发 牙齿 骨铅 血铅[Pb3(PO4)2] [PbHPO4] 内环境变化 缺钙、感染、饮酒、 外伤、服用酸碱药物 3、排泄 主要途径:肾脏 20~80 ?g/天 次要途径:粪便、胆汁、乳汁、汗液、月经 生物半衰期:5-10年 母体 胎盘 胎儿 乳汁 婴儿 4、毒作用机理 (1)血液系统 (2)神经系统 (3)消化系统 (4)血管 (5)肾脏 垂腕(铅麻痹) (1)砷污染的来源 自然:岩石的风化、含砷火山岩浆的喷发 人为:采矿、金属冶炼、煤炭燃烧、含砷工业品和含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三、砷 (2)毒理 1、吸收 呼吸道:经呼吸道粘膜砷化合物可被完全吸收。 消化道:无机砷化合物被摄入消化道以后,其吸收程度取决于它的溶解度和物理状态。 皮肤 :砷化合物能经皮肤吸收,尤其混在可溶性脂质软膏中时更容易被吸收。 2、分布 砷化合物被吸收入血以后,迅速通过血液分布到肝、肾、肺、肠、脾、肌肉和一些神经组织中。 砷与小肠黏膜、肾皮质、皮肤、骨骼、毛发和指甲等有较高的亲和力。 砷以无活性的形式贮存于骨和上皮及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指甲等。 亚砷酸盐还可以蓄积于白细胞中。 3、排泄 (1)排泄途径:经肾以尿形式排出,其次是经胆汁随粪便排出,也可由汗液、乳汁、毛发和指甲排出少许。 (2)排泄形式:有机砷化合物一般以原形排出;无机砷化合物一般在体内经生物甲基化以后再排出。 (1)砷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砷诱发细胞染色体畸变 砷诱发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微核(卫星核)频率的增高。 4、毒作用机理 (2)砷的分子毒理学效应 砷对生物大分子合成的作用 砷对细胞基因有扩增作用。 砷对DNA损伤和修复的作用 砷对免疫功能有影响。 (3)砷有致突变、致畸变、及致癌变作用 砷角化病继发表皮内鳞状细胞癌 砷不是始发致癌剂,而是辅致癌剂或辅癌剂。 砷被认为是辅致突变剂或辅突变剂。 砷也是第Ⅴ主族元素中唯一可致畸的元素。 (1)汞污染的来源 1、以汞为原料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2、煤及石油的燃烧、含汞农药的应用及含汞污水灌溉等。 四、重金属—汞 1、吸收 (2)毒理 汞 呼吸道 血循环 高度弥散性 高度脂溶性 肺泡壁(75%) 消化道 极少,约为摄入量的0.01% 皮肤 约为呼吸道摄入量的1% 2、分布 汞 血循环 与血浆蛋白结合 初期 全身各器官 数小时后 向肾脏集中 其次是肝、心、 中枢神经系统 汞+金属硫蛋白 汞硫蛋白 近曲小管 上皮细胞 3、排泄 主要途径:肾脏 →尿(70%) 次要途径:唾液、汗腺、乳汁、粪便、 月经 生物半衰期:60天 母体 胎盘 胎儿 血脑屏障 Hg2+(高度亲电子性) 酶 生物活 性物质 电子供体基团 电子供体 酶失活 生物活性物质失活 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含硫、氧、氮的基团 巯基、羰基、羧基、羟基、氨基 Hg-SH反应是汞产生毒作用的基础 (1)金属汞 (2)无机汞化合物 (3)有机汞化合物 4、毒作用机理 甲基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 * * * * * *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