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_李子联.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CONOMST 经济学家 2015 ·6 ECONOMIST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李子联 □华桂宏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中国式新常态虽然形成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但却不是也不应是低速增长状态,而是一种 速度上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上从失衡增长向优化增长转变、方式上从要素投入向 创新驱动转变的长期稳定状态。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应突破 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积累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约束, 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应以国际多边合作为契机,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稳 健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良性扩大;以深化制度改革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有效激励机制,以释放制度改革的巨大红利;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有效培育 创新增长点和扩大就业吸纳空间。 关键词:新常态“;结构性”减速;增长约束;增长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5)06—0014—08 DOI:10.16158/ki.51-1312/f.2015.06.002 一、“结构性”减速与新常态形成 客观地说,中国式新常态虽然不只包含经济增速的放缓,但其形成却是以增速放缓为背景的。从数 据所反映的现实来看,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季度增长速度呈现出逐期下滑的趋势,由初期的 ① 12.1%下降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7.4% ;特别是自2012年至今的增长速度均持续低于8%的增长率,与 两次金融危机冲击后的1998年和2009年的“较低”增长水平大体相当(见图1)。就这一经济增速放缓的 现象,学者们就形成原因和演化趋势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概括而言,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以总结为经济减速是“周期性”的,因此,减速只是暂时、而非持续稳定的现象。从横 向来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增速放缓的同时,包括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也都出 现了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更大,如新加坡2010年经济增长14.8%,2011年却只有5%,2012年则仅为 1.3%,2013年也只有3.7%,再如巴西2010年经济增长7.5%,2011年则下降为2.7%,2012年则进一步下 ② 降为0.9%,2013年虽有上升,但也仅增长2.2% ,因此,中国目前的连续下滑,主要不是内部结构问题, [1] 而是外部问题 。这一观点意味着,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将“周期性”复苏,因此 减速只是暂时的。从纵向来看,中国农村还存在着数量极其可观的潜在劳动力、中国的城市发展远未结 束、中国从简单加工制造业向重化工工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的有利因素,使得“目前中国不仅没有进入 [2]59 所谓的‘新常态’,而且也无法接受低速的经济增长” ,因此,高速的经济增长还将在中国长期持续。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收入分配改革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研究”(13CJL011) 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tjsj/ndsj/。 [1] ②数据转引自林毅夫 。 - 14- st ChineseEconomicsinthe21 Century 经济学家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出现的增速放缓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且其形成的次高速增长将成 为一种“新常态”,因此是持续且稳定的。所谓“结构性”减速,主要是指结构调整过程中带来的增速放 缓。就产业结构而言,由于中国制造业就业率已达峰值,因此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服务业部 门的发展,但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普遍低于制造业,经济增速将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