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ppt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 2007年12月 汇报提纲 第一部分:如何选择课程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二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 第三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实例分析 第一部分:如何选择课程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的特点 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导向性;教育性 二、近年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情况 3个重要观察点:分配名额;评审指标;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一、精品课程的特点 1、先进性: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2、互动性: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建设 3、整体性:是系统设计与建设,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制度与政策等在内的系统建设 4、导向性:品牌战略、质量意识 5、教育性:既要有学术水平、技术水平,更要有教育水平。教育性是第一位的。 二、近年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情况 ◆观察点1: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分配名额 侧重:交通运输,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 ◆观察点2:评审指标 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尤其是含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兼顾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12门) ◆观察点3: 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侧重: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有企业工作经历并有科技研发成果 第二部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内涵 四、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建设 六、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 ◆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 ◆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学习项目的设计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 ◆课程内容选择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并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 ◆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1、开发主体多元化:“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组成 。 2、课程结构模块化:其一: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内容均来自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建立的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项目”或“任务”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3、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实现 “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是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 优点: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就业的同步(学习即工作)。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4、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 就实施主体而言,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就教学过程而言,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 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专业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特征 5、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 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牙齿健康和龋齿预防科普知识ppt(共67张PPT).pptx VIP
- 2024年10月 政法干警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专题研讨班发言材料.docx VIP
- 反恐验厂-危机管理和应急恢复计划.doc
- 2024.10 政法干警锻造新时代政法铁军专题研讨班发言材料.docx VIP
- 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知识测试题及答案.pdf VIP
-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docx VIP
- 《财务风险管理—以乐视公司为例》10000字.docx
- 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PPT教学课件.pptx
-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信息资源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ocx VIP
- 网络安全项目网络建设方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