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小学教育教学能力整理资料
第一章 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职能部门分工
校长办公室 行政:外联、来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等 教务处 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籍管理等 政教处 德育 总务处 后勤:经费、物质保障 教研室 同一学科任教老师 年级组 同一年纪班主任及各科任教老师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发展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关注生存阶段(搞好关系)
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个别差异、学生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日回顾、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顾)
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规划纲要2010-2020》
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工作方针5: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材编排:螺旋式(重复)、单一式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是壬寅学制;实施的葵卯学制;资本主义的壬子葵丑;美国壬戌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目标模式
斯腾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过程模式
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模式
重要人物
夸美紐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育学(独立学科) 班级授课、“范智教育” 卢梭 爱弥儿 儿童本位 裴斯泰洛奇 心理学化、与生产劳动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绅士 杜威(实用主义) 五步教学法;无目的论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教育理论 布鲁纳 《教学过程》 结构主义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 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教育 “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导向
第二章 学生指导
感觉(个别属性)的特性: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