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附件六: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我的听课感受 宋亚云(汉语史2002级博士) 有人说北大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两年前,我来到了北大。 如今,匆忙的博士阶段倏忽将逝,听课的感受却依然历历在目。在即将告别小巧而精致的未名湖畔、消身于温馨而博大的图书馆时、在所有对北大往事的淡忘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想深入而细致地记下每一个生活中的细节,记下老师们的每一次难忘的笑容,记下每一次听课之后的激动与充实,记下每一次走出老师家门时感到的鞭策和鼓舞,还有那每年一次的汉语史新年聚会…… 有人说北大厚重。这只有在当你接到老师给你的一串长长的必读书目、只有当你上课时领到一摞摞讲义时才能感受到。在蒋绍愚老师的《近代汉语研究》课上,这一点感受是最为深刻的。蒋老师每次上课都要给同学们精心准备讲义,济济一堂的教室总是人手一份。每一节课的要点都一清二楚,重要的例句、观点毫不保留,而蒋老师的讲述更是有条不紊、丝丝入扣。他的语言简洁而流畅,他的板书细腻而整饬,他的问题切中要害而又启人心扉,他的批评入木三分而又毫无学阀之风。他讲述的内容总是站在学界的最前沿,他的讲义总是年年更新、次次增补;每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他总是能驾轻就熟、深入浅出,听后让人有一种怡然理顺、疑窦顿开之感。这门课我听了两遍,每次都觉得收获常新、受益弥深。如果蒋老师还开这门课,如果时间允许,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再听一遍。 有人说北大宽广。这只有在当你艰难地选择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分配给众多的大师讲课时才能感受到,只有当你惶惑而又兴奋地不知如何决定阅读老师们等身著作中的哪一本时才能体会到,也只有当你痛苦地徘徊于几个专家讲座教室而不知听谁时才能意识到:只有北大才能让你这样忙碌和犹豫。就以我们语言文字学专业来说,名家教授大都在国内赫赫有名: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王福堂、裘锡圭、王洪君、陆俭明……聆听他们的讲授,无不如沐春风,当某一学期他们一起开课时,那种选课时的抉择之难呀,那种上课时的占座之苦呀,还有那种课后按书目到图书馆抢借之勤呀,至今还令人感慨良多。每学期,除了校内老师的课令人目不暇接之外,海内外专家的讲座也让人喘不过起来,就以这学期来说,一口气来了近10位知名学者:李添富、龚煌诚、丁邦新、宁继福、蔡惟天、徐烈炯、何元健、冯胜利,等等。他们带来新的学术信息,他们摆下谦虚的擂台,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留下了学术争鸣后的灼见,他们也带走了北大学子棘手的提问…… 有人说北大民主。这只有当你谨慎而小心地将老师的疏漏或错误告诉他却意外地被大大鼓舞一番之后才能感受到,也只有当你在课堂上经常看到面红耳赤的争论、听到激烈的辩驳之声时才能感受到。记得有一次,我在一篇论文中谈到蒋老师“相因生义”的观点时闪烁其辞,不敢指出一点问题,蒋老师看后告诉我:“你怎么不敢批评我的观点?有话就说。”在课堂上,他还特意说欢迎大家给他的书挑毛病,他说他只会感到高兴而绝对不会怀恨在心,因为只有这样学术才有发展、才有进步。蒋老师总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换来的却是学生对他更高的景仰和尊敬之情。“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在他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在宋绍年老师和邵永海老师的《马氏文通研读》课上,在杨荣祥老师的《汉语语法史专题》课上,几位老师引导我们读书、组织我们讨论、帮助我们写论文、热情的答疑解惑、慷慨地借书、细致地批阅。在这里,没有习惯的溢美之词,没有流行的吹捧之语,这里只有经典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有传统的“教学相长”和“寓教于乐”;在这里,时间不知不觉在流逝,可视野却在一点点开阔,学问在一点点长进。每当我想到即将离开他们来到新的岗位时,我不由暗暗珍藏每一次上课时的点点滴滴…… 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在北大听课有感 崔彦(汉语史2004级博士)  我于2001年秋天入校。此前,我工作了10年。与同学相比,我和他们的差距显而易见:10多年前的书本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工作期间没有接触过语言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糟糕得很。但是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我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拉近了与其它同学的距离,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年考上了本校的博士,有机会在本专业内进一步深造。 回首三年来在燕园学习的时光,个人的勤奋与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中文系的教学方式对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首先是在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张渭毅老师开设的“汉语语音史”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多。他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然后以那些大学者们年轻时代的成就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向学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这样的授课事半功倍: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可以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学年论文题目;一方面也加强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充分准备解答指导同学们提出的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