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讲解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讲解词 晴川阁是武汉著名的文物古迹,在历史上和黄鹤楼齐名。由三大主体建筑晴川阁主楼、禹稷行宫、铁门关组成古建筑群。自创建以来,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赢得了历代文人名士的赞叹,有“三楚胜境”之美称。“三楚胜境”这四字出自清乾隆年间《重建晴川阁记》,由当代名家林散之书写。“三楚”是古地域名,即历史上楚国属地的别称。秦汉时期,人们将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划分为南楚、西楚、东楚。南楚——以江陵为中心,北起淮汉,南包江南,约为今湖北省及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省各一部分;西楚——以彭城为中心,即今天的江苏徐州,淮水以北,沂、泗水以西。今鲁西南、苏北、皖北的部分地区;东楚——以吴为中心,跨江东至于海,约今江苏、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用“三楚胜境”来赞扬晴川阁足见古人对晴川阁的推崇。大门口这对石狮是明代雕刻的,在古建筑前更显出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 (导引至“荆楚雄风”碑前) “荆楚雄风”碑是晴川阁的古碑刻之一。“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二字原指楚国人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秦末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荆楚雄风”在这里主要是赞扬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碑文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导引至铁门关城台)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大家知道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这其间三国时期的战乱算是比较激烈的。据史料记载,吴魏相争,吴国设关于此。左倚龟山,右控禹功矶,指的就是铁门关,其关坚固雄峻,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瑾领兵驻守,以抗魏、蜀。唐武德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汉阳建砖城,铁门关由单一的军事要隘变成汉阳城对外的文化、经贸交流通道,并作为历史遗迹而成为游览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但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而其文化、游览、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明代末期。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统治者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住江山,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保住江山,使大明朝不灭,必须凿断龙脉,于是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土基。清代末期人们还曾经在铁门关上修建关帝庙,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后来人们将此地名也命名为“洗马口”,铁门关现在所处的位置叫洗马长街。到民国初,关帝庙毁掉了,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1993年元月正式开放。复建后的铁门关主门洞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重建后的铁门关比历代的都要宏伟壮观。 (导引至禹碑亭) 禹碑亭因禹碑而建。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被后人称为“禹碑”的石刻,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又称“岣嵝碑。”唐宋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数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四川夔门和长沙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七十七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有人则断其为“篆书”,历代虽有人想辨识,但都不能解释出碑文的意思。明嘉靖丙申年(1536年),云南安宁人张素在湖南做官,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讶,于两年后带着碑文的拓片回到家乡,将拓片送给了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杨慎,杨慎释出碑文并为此写了一首《禹碑歌》,此外,当时还有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都自谓释出碑文。虽各家所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艰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也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名山之中,大江之畔。晴川阁的禹碑是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由著名文士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晴川阁原碑刻已残,现在的禹碑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的,复建晴川阁时还出土了一块清乾隆时摹刻的禹碑,是李振义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摹刻的。晴川阁的禹碑比黄鹤楼禹碑的历史早200余年。 (导引至禹稷行宫大门前) 禹稷行宫,顾名思义就是禹和稷的行宫,“禹”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治水英雄大禹,“稷”是后稷,他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传说禹治水是救民于水火,而稷则教民耕种五谷杂粮,是救民于饥寒。因此禹稷得以并列。“行宫”是帝王出行的临时住所,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两边的门楣上的“ 陈常”、“锡范”,“常”在此是“常规”意,“锡”在此读音为“赐”是通假字,意思也为“赏赐。”“范”则是典范之意。这四个字是说禹治水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后人的行为榜样。 (引至赑屃碑前) 这通无字碑是汉白玉质地的,是明代遗物,1983年出土时断裂,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