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史前文化遗址看台湾先住民
從史前文化遺址看台灣先住民
何傳坤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
張光直院士曾說過:「台灣雖小,五臟俱全!」自古以來台灣與大陸因氣候的變化,時而以陸橋相連,時而隔海遙望。來自四面八方以採獵為生的先民們,在台灣本島和外島拓墾及落地生根。以下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他們的移民史,所根據的資料以史前文化遺址為主,古環境復原為輔。
經過百年來中外考古學家及民族學家們的辛勤工作,目前已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不下一千二百處。按其年代早晚、空間分佈及文化內容,台灣史前文化可粗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表一)。
一、舊石器時代晚期獵民
冰河期來臨時,大量海水變成冰雪,引起全球海水面下降,甚至降至海平面100公尺以下。台灣海峽現在的平均深度只有80多公尺,因此當時的台灣海峽儼然成為陸橋,吸引了華北淮河(澎湖)動物群遷移來台,以打獵為生的舊石器人類(陸橋人)也追趕著獵物而來,有的在左鎮留下人骨(左鎮人),有的在獵物(四不像鹿角)留下割痕,有的在苗栗鯉魚潭留下石器(網形文化?);可能其中有部分選擇了台灣東部八仙洞遺址作為居所,潮音洞即為長濱文化遺物最為豐富的一處洞穴。
乾元洞,經宋文薰教授將挖掘出來的木炭以碳十四定年發現,測得年代至少在一五○○○-五○○○年間,說明了台灣早期人類早在此定居。當時位在海邊的乾元洞,今日卻在海拔100公尺高處,這是因為三○○○○年前它位於今日海平面下110公尺處(即較現在低210公尺),當時海淹過乾元洞40公尺,直到一五○○○年前海水下降40公尺後,乾元洞露出海平面後成為史前人類居住所在。當海平面在距今五○○○年前穩定如今時,乾元洞已因地殼上昇位於海平面100公尺以上。
長濱文化的特質是屬先陶時代完全無農畜的跡象,數以千計的石器均以打剝法製成,細小石片器的形制並不固定,顯見當時穴居的主人並不懂得磨製石器或燒製陶器。
石器的原料採自海邊的礫石,以單面加工敲擊而成偏鋒礫石砍器。除石器,尚有不少捕魚的骨器出土,如骨、長條尖器、兩頭尖器等。
二、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根莖農業文化)
更新世冰河期結束之後,大約在距今八○○○-七○○○年,海水普遍上昇,台灣成為海上孤島,經海上傳進來的新文化,開啟了台灣新石器時代。在北、中、南部、澎湖群島以及東海岸都有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現,考古學家稱之為「大坌坑」文化,已知製陶及製石技術十分發達。
大坌坑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舊城村。新台15號道路旁、公田聚落南側的山麓上。大坌坑文化的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地名,年代推測在距今七○○○-四七○○年間。
遺物分佈範圍南北約350公尺,東西約500公尺。推測當時聚落還小,通常定居於河口或近於海岸的階地,以狩獵和漁撈營生(由石鏃、網墜推斷),也採集野生植物種子和植物纖維(由陶器上的繩紋推測),並進入種植根莖類作物的刀耕火種的游耕階段。
目前學者大多認為,大坌坑文化可能為台灣最早可辨識的南島語族先型文化。和這個文化相類似的遺址,也出現在閩江口以南到雷州半島附近之間的大陸東南沿海地區。
大坌坑文化的陶器為手製,含砂、質地鬆軟,顏色呈紅褐色,火候不高約攝氏400-500度。器型簡單,通常只有缽、罐兩種。
罐形器口部低、一種頸厚剖面近於三角形;一種在口部外緣唇頸間有一條突脊。陶器口徑不大,一般在14-18公分之間,寬肩、鼓腹、圓底或平底,部份有矮圈足。
大部份陶器在口緣下方頸部以下施滿繩紋。部份口緣上方或肩上施有劃紋,紋樣通常是兩條或兩條以上近於平行的線條,畫成間斷或連續的波折紋、直線紋、交叉紋等流暢的線條,甚具特色(表二)。
三、新石器時代中期(榖類農業文化)
台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最早一層為大坌坑文化。在層位上大坌坑文化在圓山文化之下,早於圓山文化。而當時台北盆地處於台北湖時代,圓山、芝山岩文化的先民們便沿著湖邊選擇一處落腳定居下來。自出土物推測當時已有進步的農業,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並大量狩獵和撈捕河湖、海中貝類為生。
圓山文化是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其年代可能從距今四五○○-二○○○年左右,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一直到晚期,延續時間很長,文化內涵卻改變很少。在台灣本島可能和東部的卑南文化有貿易往來的關係,和附近文化之間除彼此往來,並有戰爭、獵頭的行為。
當時的居民在台北湖的周圍以漁獵和農耕為主,在附近的水中捕魚、撈貝,在山野狩獵,狩獵以鹿、豬為多。大量的農具出土顯示當時農業有了一定的水準,已知飼養家畜,狗用來打獵或食用,並可能飼養豬。圓山貝塚挖出的三座墓葬,大都仰身直肢、頭向不定,當時的人生前並有拔齒的習俗。
圓山文化的主要特徵為富有區域性色彩的陶器、石器、骨角器、玉器:
石器包括各式磨製的大型鏟型器、鋤形器、斧型器、錛形器、石槌、網墜、凹石、砥石….等日常生活使用的農、漁、獵具及工具。
陶器則多數為淺棕夾砂陶,以拍墊法手製。外表通常抹平塗上一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