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制图六体的文献解读兼谈中国古地图测绘技术.doc

制图六体的文献解读兼谈中国古地图测绘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图六体的文献解读兼谈中国古地图测绘技术

「製圖六體」的文獻解讀~兼談中國古地圖測繪技術 or 從「製圖六體」的文獻解讀談中國古地圖測繪技術 or 從幾則文獻的解讀談中國古地圖測繪技術 「語言先於理解,又後於理解,即理解後有了新的語言或新的理解方式,對自然的科學理解自不例外..」,不足的歷史文獻、天馬行空似的主觀臆測解讀,科技史有時反而成為理解古代科技的障礙 解讀「製圖六體」 波瀾未平 地圖測繪自然、社會經濟等地理現象,選出合於用圖目的的部分,經過調查、測量定位後,以圖形符號配合文、數字註記呈現於圖上,是門古老在中國關測繪的記述《史記夏本記》上說夏禹治水左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測高低,繩量距,規畫圓,矩。禹治水成功,使夏朝進入盛世,各部族領向大禹進貢,禹命工匠九州山川、草木獸、道路分布的情鑄九鼎《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成為許多地理徵引的對象。《晉書》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已地官司徒職官,專司管理全國地圖。春秋戰國,《管子地圖篇》《孫子兵法地形篇》地圖用在軍事上。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年出土秦漢之際,地圖繪已相當水。224-271)因為主持編修《禹貢地域圖》,他於此圖集的序文中提到繪製地圖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後人稱為「製圖六體」,這些原則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個要素。624)、《晉書》(648)、《初學記》(728)。※這個數字是頁數?可略去。 北宋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雜誌》中記錄了他編修《守令圖》這部全國性總圖,就提到「製圖六體」的相關論述。 直到1703清初才有著名的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在《禹貢錐指》卷首〈禹貢圖後識〉文中,對「製圖六體」的義涵作出相當清楚的說明,開創中國地理學史、地圖學史研究的王庸,於《中國地理學史》(1938)書中完全認同胡渭的說法,認為「言之甚明,閱此則可以不必另作解釋矣」,從此以後,研究中國地理歷史或地圖學史的學者,大體遵循王庸的看法,認為是學術界的定論。 1959李約瑟《中國科技文明史》第三卷出版,書中對裴秀與沈括關於「製圖六體」的論述十分重視,為相關文本全文翻譯,英譯文字的語意十分清楚,看法異同幾乎沒有模糊空間,李約瑟大底採取以今推古的思路,對「製圖六體」提出與一般認知迥然不同的解釋,因此又掀起地理歷史、地圖學史學者熱烈討論「製圖六體」釋義的波瀾,到2009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還刊登了復旦大學韓昭慶副教授〈製圖六體新釋、傳承及與西法的關係〉長達八千餘言的論文,文中有「文人在傳抄過程中只重文本而不重實際操作,反映出他們對技術的忽視」的感慨,成一農於〈2009年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綜述〉針對此一論文的評論有:「這一論述已經非常接近問題的關鍵,但可惜的是作者到此嘎然而止」,可見波瀾仍未平息。 古地圖測繪重要文獻釋義 各自成說 劉君燦〈釋義學與科學史〉一文有:「語言先於理解,又後於理解,即理解後有了新的語言或新的理解方式,對自然的科學理解自不例外」,漢文書字詞因具有多重衍生岐義的特性,文本傳抄、轉錄、翻刻過程可能發生訛誤,各人依文本理解標點出不同的句讀,這些因素都可能使讀者對科技史相關文獻的解讀產生困難和疑惑。 由於「製圖六體」指標性的意義,已成為地圖測繪科技史必定討論的重要議題,「製圖六體」相關文獻的解讀、引述,也自然常常成為理解中國古地圖及其測繪技術的論述內容。 2004.07飯塚一教授捐贈33幅古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此舉辦特展,並於2005.05出版專書《經緯天下》,書中專論四林天人〈坐看天下小〉一文說:「製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 高下(等高線)、方邪(山川走向)、迂直(地面起伏)」。※首尾的「…」都可以去掉。 按裴秀文本為:「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高下明顯為道路徑由的里程(即道里),因地勢高低必須改正以求得水平準距離,即所謂「逢高下取平」,解讀「道里」為距離、「高下」為等高線,「迂直」是迂迴徑直,解讀為地面起伏,就都遠離原義了。 1980.06.科學月刊0126期劉昭民〈宋代沈括在地學上的貢獻〉:「古人所作的地圖和地理書籍,記述方向均用八到,極不精密;沈括認為八到不足用,而以二十四至定方位,其精密超出前人三倍…」。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沈括繪製《天下州縣圖》…,圖上採用了二十四個方位,規模已遠非賈耽可比」。※是「……」或「…」《教你看懂夢溪筆談》言及〈守令圖〉:「並按方域劃分出二十四至,從而大大提高了地圖的科學性」,這樣的解讀是測繪地圖與應用成圖混淆,但是不少關於沈括的小傳、全本傳記、評傳卻相當一致的採用這些說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