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1.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二)新教材观: ——“材料”式教材观 1、观点: 视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而是 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工具、媒介、手段。 教师可以对教材作出自主改造。 (二)综合实践活动 1、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具体包括: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研究性学习 1、作为一门课程 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1)专题研究(教育部在高中阶段所推广的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其中高中3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中全面开展。 作为专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4)研究性学习重结果,但是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传递研究方法的课程 如:文献资料检索、教育科研方法等 有固定的教师、教室、内容 2、作为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略) 三、新教材观 (一)传统教材观: ——“圣经”式教材观 1、内涵 视教材为先定的、至高无上、不能随意更改的东西。 教学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 教学必须按照教材规定的“程序”进行。 2、危害 教学就是知识传输过程,教学变得机械、单调、乏 味。 教师成为知识的传输工具,其创造性以及教学的个 性化受到限制 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口袋”,其主体性、创新精神受到压制。 3、根源 应试教育 教师素质偏低 传统文化 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强化的结果 资料: “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所占篇幅为中国的3倍之多;前苏联则居于两者之间。” 王泽钊对教材的态度.doc * * 有了教育目的,教育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教育制度,可以保证教育向目标前进。 是不是有目的有制度教育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呢?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新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关于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学习经验 ☆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上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积极的特征,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想像,由于人们不是指向同样意义的课程,所以有关课程定义的分歧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J.I.Goodlad)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由此可见,不同内容的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 从字面意思来看,课程即课业和进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