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民生与社会和谐(最终).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6民生与社会和谐(最终)

民生,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广义的民生包括多个层面,我们今天主要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生活层面。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一切都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去做。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古代统治者未必都能做到,背离民生。 * 过渡语:古代中国民生思想认识到以民为本,重视民意的重要性。君民相互依存,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如果忽视民生,造成民不聊生,则会引发人民的反抗,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统治。 * 形成救济多种弱势群体的制度,对象广泛;采取赈济、紧急救助、安置灾民、减免赋税、借贷等多种救济形式;注重救济与生产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 *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民生问题成为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仁人志士不断地进行探索。然而,在列强的侵略下,近代民生建设举步维艰。 * 在1924年和1937年的中国,两者均未能真正实践的原因。 相同点: 从背景看,二者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提出,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都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不足;受到传统民生思想影响 从内容上看,二者都关注土地和农民问题,主张耕者有其田 从结果上看,二者都未能真正实施,带有空想性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孙中山侧重工商业,梁漱溟立足于农村; 方法不同:孙中山主张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节制资本相结合,梁漱溟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否定发展资本主义; 手段不同:孙中山主张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暴力革命;梁漱溟主张文化和平改造,进行文化建设。 * 追问:二者均未能真正实施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过渡语:尽管近代中国的民生主张和思想带有较为浓厚的空想色彩,然而他们强调解决土地和农民问题,提出事关民生的基本设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念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 西方的民生思想与建设也对当今中国的民生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 过渡语: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无产阶级贫困化、失业危机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工人阶级斗争日趋频繁。关注民生,显得尤为迫切。 *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英国议会颁布了废除封建管理方式、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的劳工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工的经济利益。提高了生产力,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条件。(3分) 19世纪后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不断成熟,一系列劳工法确认了工会组织的合法地位,保障了工人的政治权益。(3分) 二战后,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劳工立法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进入稳定发展时期。(3分) 纵观英国劳工立法的历程, 经济发展和工人阶级、劳动大众的长期斗争推动了劳工立法的不断完善。同时,劳工立法的调整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3分) * 1953年普选 * 经济增长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民生建设是随经济发展渐次确立的目标。 * 【自主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 【知识结构】 二、近代中国大变局下的民生建设 三、西方人文精神与民生建设 四、社会主义国家与民生建设 【规律总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老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 ——荀子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贾谊(西汉) 君民相互依存; 依据材料,概括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古代中国的民生思想与民生建设 以民为本; 为民谋利 “炀帝在位时,几乎年年都有重役。……他采用严刑酷法。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618年,隋朝灭亡。” ——高中历史(大纲版)教材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