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法形成」计画书
「中國古代法形成」計畫書
詹今慧
計畫目的與價值
鄭「鑄刑書」引起叔向反對關於這兩件事反映的時,歷代學者提出,。學界觀點:
法律由「秘密法」向「公開法」轉變。
「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
「判例法」向「成文法」轉變。
立法權和司法權「多元」向「一元」轉變。
「以禮治國」向「緣法而治」轉變。
爾後,仍陸續有學者探討此議題,譬如李遠明認為「鑄刑書」和「鑄刑鼎」反映「裁判方式」和「裁判依據」的變化。「裁判方式」放棄傳統議事以制的貴族聯合裁判方式,由君主任命的司法官員按照刑書進行審理裁判;「裁判依據」從「依禮」向「據刑」轉變。匜〉記錄司法實踐時,其懲罰方式可大幅變通,但《睡虎地秦簡》中法官必須嚴格依照條文定罪量刑…等。但寧全紅在王沛發表此文前,已撰寫專文反對鄭子產已將「罪」與「刑」間的對應關係明確下來,否則子產為何會對子大叔發表執法寬猛的忠告?晉鑄刑鼎後,《左傳》也絕無依據刑鼎斷獄決訟之記載。故春秋鑄刑書僅為刑法產生之萌芽,而非刑法已廣泛制定並頒布的例證。
其實複查《左傳》原文,發現仍有諸多待討論的議題,譬如〈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棄禮而徵於書」是何意?「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代表「成文法」早就出現了嗎?又如〈昭公二十九年〉「冬,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孔子批評「失其度也」之「度」所指為何?
原擬擺脫現今學界「秘密法」、「習慣法」、「判例法」…等中西法學的定義爭論,直接援引《左傳》「議事以制」代表鄭子產鑄刑書「前」的法律制度,但又返回應如何詮釋「議事以制」的問題原點?且三代刑早已亡佚,考諸文獻,》布憲成文法晚於周代便已頗具規模,與「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矛盾?
本研究即第1項「中國古代法形成」的具體落實。
從博士論文撰寫迄今,經常期許自己能參照學界「中國經典形成」的研究方法,引用「中國古代出土文書類材料」,重新建構「中國古代法形成」的歷史圖像。若要描繪「中國古代法」從萌芽至成熟的演進歷程,最穩妥的辦法即是將「西周金文法律文獻」與「戰國秦漢簡牘法律文獻」全面歸納與分析。《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之〈第三章、血緣身份與軍功爵位在土地分配制度上的歷史轉變〉曾初步嘗試,將西周〈琱生三器〉依循「血緣身份」進行土地分配的案例,和秦漢簡牘依循「軍功爵位」進行土地分配的法令相較,剖析其「社會結構」與「分配原則」之異同。其實,若以「中國古代法形成」視角切入,將會發現可供討論的議題將不只「社會結構」與「分配原則」;且此「大敘述」、「舉單一例證」的書寫方式,潛藏著「捨異求同」、「以論代史」的危險。所以更穩妥的研究程序,應是先對「西周金文法律文獻」所呈現之「議事以制」、「禮法(或德刑)文化」…等法律現象,進行通盤的考證與詮釋。再將整體研究成果,與我們較為熟知的「戰國秦漢簡牘法律文獻」,進行「發展史」與「類型學」比較,方可獲得更信而有徵的結論。
近年地不愛寶,諸多法律文獻相繼面世,為我們提供不少重建中國古代法制史的「同時資料」。的確,若將「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相較,「出土材料」的最大價值為「同時性」,可避免時代、地域爭議,可相對減少後世主流意識形態干擾。但也不可因此忽略傳世文獻的重要性,與「中國古代法形成」直接相關的傳世文獻,包括《尚書》、《易經》、《周禮》等儒家經典,《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等歷史檔案,以及《荀子》、《商君書》、《韓非子》等諸子思想。不過在運用傳世文獻時,得特別留意其「成書年代」,以《周禮》為例,目前共有作於周公、西周、春秋、戰國、周秦與劉歆偽造…等六說,本研究採信錢穆等的考證成果,認為其應成書於「戰國晚期」。所以上文所述,無論是《周禮》的「懸法象魏」或是「布憲」職掌,皆無法代表西周法律文化,遑論是否會與「議事以制」相衝突。
「中國古代法」在「形成」時,會有承繼、也會有變革,若我們可歸納其演變原則,將更能深入認識其內在根據與基本屬性。所以本計畫將延續《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的取徑,擬同時建構「中國古代法」的歷史發展,及闡述指導「中國古代法」如是發展的「禮法」精神。
從碩士論文《先秦同形字研究舉要》,到博士論文《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所進行的皆屬「宏觀研究」,可算是深切體悟「宏觀研究」的艱難,且「短期」的「宏觀研究成果」易招致批評,但筆者本就喜關注時勢的演變與推移,所以依然期許本研究,可宏觀地描述與評價「中國古代法形成」。雖然微觀的歷史考證,必須在宏觀的理論框架內進行,方能再現歷史與彰顯歷史如是發展的意義;但是宏觀的理論建構,也必須有足夠分量、微觀的歷史考證支持。所以本研究會先鎖定「西周金文法律文獻」,對其「議事以制」、「禮法(或德刑)文化」…等法律現象,進行通盤考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