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写首都.ppt

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写首都.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写首都

小学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与教材编写 首都师范大学 赵亚夫 2002.9.23 新疆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背景 (一)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工业化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素质——人口压力与人力 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结构问题、国际 合作问题 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平与发展 教育改革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问题,它关乎民族振兴和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 (二)国外课程发展的新理念 1、教育的民主化 平等的、高质量的教育,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2、课程的综合化 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3、以人本主义为主旨 谋求社会公正是现代人文主义的精髓。 4、强调个性自觉 个性发展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性发展。 5、深化国际理解教育 尊重自由的观点,发展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二 . 新课程的设计 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整合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构建小学新课程的几个基本视点 1、非学科性:课程是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讲,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意识。 2、全员参与:地域-多样性-个性。 3、重视体验:视野-体验-发展。 4、和谐发展:德(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做个合格公民)、智(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尊重传统文化;尊重他人文化)、体(身心健康;良好的体质)、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二)设置小学综合课程的思考 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 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发展历程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学科的新发展和学习的新需求 开设新课程面临的基本任务 小学课程综合化的意义 综合课程的形式 1、相关课程 知识本位 2、广域课程 3、核心课程——社会问题本位 4、活动课程——儿童经验本位 综合课程的价值趋向 知识本位 社会本位 学生本位 综合课程的特征 1、能够准确把握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良好的竞争环境。(于社会) 2、建构完整的知识、认识体系和能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社会性程度,发展个性。(于学生) 3、减少课程门类,减轻课业负担;应对知识积累变化给学校带来的挑战;组织形式灵活,及时反映新成果;课程结构合理化。(于学科) (三)构建新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综合课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 有机融合课程内容,构建综合课程 教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 三. 课程标准的研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定位不同——学科逻辑体系、规定知识点;基本标准、规定范围(面向所有学生和开放学习空间) 2、目标不同——强调对能力和看得见的东西的表述。改变学习方式(用什么办法改变?);改变大一统的局面(学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对象不同——要以心理学为依据,把儿童发展的具体过程表述出来。(教师、教科书编纂者。) 4、实践性——不只提供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提示实验理念。意义在完成一个“建模”,动力要从内部产生,激发学校和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把理念变成现实。 5、评价的导向性不同——指令性、选拔性;基础性、发展性。(怎样看教材?社会性发展、确立评价体系和教师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界说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构建品德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0045112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