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届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关注民生
2009届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关注民生
一.热点背景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民生问题,任何时候都是热点。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热。
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显示,位居关注度前十位的热点问题中,八个直接事关民生: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
二.高考考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商纣王厚赋税、用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还实行“人祭”、“人殉”。周厉王残酷剥削百姓,并令人监视百姓。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接受奴隶主的剥削。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改善民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有利于民生。老子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正在得民”,反对“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汉:秦朝的灵渠有利于农业生产,秦长城的兴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秦朝的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不利于民生。西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民生,但编户制度下,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代役钱)很重,另外还有田亩附加税、杂役和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南北朝:北魏均田制的实行、江南农业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南北朝手工业的发展等,都有利于民生。
(4)隋唐:隋炀帝在位时,年年重役、三征高丽、大兴土木、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民本思想,注意引用材料“水舟关系”、“根叶关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隋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从唐德宗时开始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赋税转嫁和苛捐杂税等现象,使农民的负担逐渐加重。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大运河、江南水利工程超六朝总和)、水利技术(筒车)及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有利于农业发展。
(5)宋元:北宋时期,“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过程,冗官、冗兵、冗费加重了百姓负担。庆历新政主张裁并州县,减轻徭役。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生。元朝中后期,腐败的政治、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经济掠夺,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商品经济和封建城市发展的结果,主要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6)明清: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朝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广大农民十室九空,陕北王二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反遇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清朝,康熙帝的“更名田”和“固丁数”,有利于民生;雍正帝实行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沉重的封建剥削、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贵钱贱,使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很多。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产品分配公有制,虽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