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教材讲座——南京市江宁区
五个创新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以生活事件来体现;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针对性、实效性。未来生活;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多元价值选择。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知道——体验到;问答——对话;灌输——自主探究。 一、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 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 理解课程的性质,准确地解读教材,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鲁洁教授:“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 历史,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历史所蕴含的是一种选择的道德(对善恶进行选择),文学是人性深处的一种道德。 历史就是生活。 文学也是生活。 历史、文学都是人写的,是人的活动,它充满了人性。我们解读历史,就是要把它还原成人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来呈现,让历史中有一个人,一个能与学生对话的人。有了历史的学习,品德教育才有深度,才有深刻性。 地理,是人类的生活空间,这个生活空间是我们人类的活动场景与活动资源。 在全球化时代,道德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还应当包含着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个公民,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怎样对待自然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地理方面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宽容、共赢、共生的品格,学会呵护自然。 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知识的教学拓宽了道德教育的途径,视野。 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9课)一课。 道德是感性的东西,不是理性的教育。 道德教育要加强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人为的拔高。学生的感受其实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 (二)寻求两个通道 1、走进生活的通道 大量的知识容易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 如,学习《隔海相望》(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6课)一课。 如《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11课)一课中有一则“新闻链接”:“最新消息: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建筑工地发生化学毒剂伤人事件,这些毒剂正是侵华日军当年所遗留下来的。……” 怎样走进历史人的生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关注历史图片,用好历史细节,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人的生活一个很好的通道。 “鸦片的背后”(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8课)一课中有一幅图,呈现的是四兄弟穷困潦倒、无家可归、沿途乞讨的情景。 看历史体裁的影视片,也是引领学生进入历史人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通道。因为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生命叙事,是历史人真实生活的再现。 2、走进心灵的通道 宏大叙事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 生命叙事,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物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 把隐藏在历史事件中的人凸显出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等等,从而产生移情体验。 如学习《战争何时了》(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一课。 教材就是从具体的故事入手,以历史还原法,用战争中的儿童的生命故事引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如《请把我埋得浅一些》这个故事。 历史本身就是感性的,过去纯知识体系的教学把很多感性的东西抽空了。而现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知识的学习融入更多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是一条心灵的通道,同样具体道德教育的价值。(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即生命叙事,是在寻找生命的感觉。生命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它不只是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也讲述尚未经历过的想像的生活。一种叙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她)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 [1]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三)实现三个转换 1、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 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一个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人,怎样对待自然,是认同、还是抗拒,是接受还是反对,我们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知识课,要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达成的目标其描述词是“知道”、“了解”、“掌握”等。 从对客观世界的一味探求转换为主体通过知识的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