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概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桥概述

钢 桥 概 述 ※ 桥梁的发展 ※ 钢桥的发展 ※ 钢桥的分类 我国桥梁的发展 引 言 回顾旧中国的桥梁,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我们唯一能引以自豪的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一、向苏联学习,建设跨江大桥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此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劳、焊接、振动,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同期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这是重要的一步。 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采用了当时苏联最新的管柱基础技术,上部结构钢桁架采用胎具组拼、机器样板钻孔的新技术。它是50年代中国桥梁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技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兴建以及桥梁深水基础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建成的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 50年代预应力砼简支梁桥的实现,使中国桥梁界初步具备了高强钢丝,预应力锚具,管道灌浆,张拉千斤顶等有关的材料、设备和施工工艺。 三、“文革”时代的圬工拱桥 50~60年代的国情使交通建设陷入了困境。圬工拱桥成为修建大跨度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 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桥,主跨50米,是当时跨度最大的石拱桥,首次用苏联夹木板拱架技术施工;采用钢拱架施工的洛阳龙门桥,主跨90米,1961年建成;主跨112.5米的云南长虹桥,主跨116米的丰都九溪沟桥,使我国的石拱桥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民间建造的拱桥——双曲拱桥(60年代诞生于江南无锡),是农村小跨轻载桥的合理桥型,被称为“革命桥”,强行推广,但自身特点使它难以适应大跨度和重载以及软土地基条件,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少病害。但在地质较好的地区建造的一些双曲拱桥使用较久。 为了克服双曲拱桥的弱点,同济大学创造了一种新型桁架拱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亦创建了钢架拱的新桥型,在中、小跨径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八十年代中国桥梁技术开始崛起 60年代已传入中国的现代斜拉桥的信息在70年代初于四川、上海和山东同时开始修建实验桥,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于1975年首先建成,主跨为75.84米,采用钢芯缆索制成斜拉索。 1980年建成的四川三台涪江桥,主跨128米,斜拉索采用24Φ5高强钢丝,外涂沥青后缠包玻璃丝布,再用三层环氧树脂缠绕三层玻璃丝布防腐(早期防腐系统)。1982年,上海泖港桥和济南黄河桥相继建成,前者的拉索防腐同上,至今仍使用,后者改用铅皮套管压注水泥浆工艺,15年后防腐失效而换索。此后拉索的防腐系统改用PE管压浆工艺,其中广州海印桥的拉索于1997年发生断索事故,因为管道压浆工艺未能保证拉索顶部的饱满,造成拉索锈断,被迫在使用12年后全面换索;而东营黄河桥(首次采用钢塔和钢桥面),采用日本的热挤PE护套成品拉索无破坏。 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主跨423米的上海南浦大桥(结合梁)建成,同时带动了我国预应力工艺和拉索的生产。柳州OVM锚具,成为国内预应力锚具的主流;浦江缆索厂研制的PE热挤护套成品拉索也广泛使用。 四、八十年代中国桥梁技术开始崛起(续)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也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建成主跨111米的湖北沙洋汉江桥和广东顺德容奇桥(3孔90米),前者用挂蓝悬浇施工,后者用500T浮吊预制组拼而成;1985年建成松花江大桥(7孔90米),1986年建成主跨达120米的湖南常德沅水桥。1988年,广东省同时建成了采用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番禺洛溪桥。这两座桥代表了80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80年代,拱桥出现了两种新型的结构——钢管混凝土拱及无风撑的下承式系杆拱桥。前者以四川旺苍东河桥(主跨115米)和广东高明桥(2×100米中承式拱)为代表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