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1卷答案(详解版)概要
(详解版)2016年全国卷语文答案讲评 感谢何有湖、周爱勤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 刘秋华整理 2016、6、12 1.D【解析】 原文第2段“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选项偷换为“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二者非同一概念。 2.B【解析】 “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括大化。 3.D【解析】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4.B【解析】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B项。 5.C【解析】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C【解析】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百度百科 有司,出自《史记孝武本记》。1、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2、泛指官吏。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课文《》)。召有司案图。(课文《》)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鉴赏】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11.(1)D得3分,B得2分,E得1分【解析】E项,“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准确,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更多是对土地的留恋。A 项,“孤僻”错,应是“固执”。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土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2.(1)D得3分,A得2分,B得1分【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真正标志陈忠实走上专业作家的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C项,“错误判断”错; E项,“一帆风顺”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他是否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13.C【解析】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