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医精诚修改版概要
2、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 病者之福利。谨誓。 不治已病治未病 作者简介: 朱震亨: 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 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 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其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与鸡俱兴于荣平之秋,必待日光于必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志,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 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著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其包括三个方面: 1.无病重防 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 欲病指欲作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讲:“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 《伤寒论》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 上世纪末,国际上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两年的大讨论,最终认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治未病”已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 名医医论文选读 一、论说文与医论文 (一)论说文 论说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问题,旨在阐发某种观点和见解。 其结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 (二)医论文 中国历代医生在根据 医学实践,发表的的针对医德、医风、医学修为等阐发的议论。 一、大医精诚 孙思邈 题 解 精:医技精湛 诚:医德高尚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沈絃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