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兵车行》.ppt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兵车行》.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兵车行》

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 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 2、巧妙构思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1、诵读《兵车行》,想一想,“行人”分别叙说了哪些事情?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必做题) (1)“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申恨”。 “点行频”: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 “申恨”过程中具体叙说了: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2)作用: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2、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选做题)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 兵车行 杜甫 第一课时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一生分为 四个时期。 杜甫生平简介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兵车行》 《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 “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关于“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的《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杜甫诗歌“沉郁”,李白诗歌“飘逸”。清朝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基本风格。 沉郁,指感情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简单解释为深沉浓郁。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一飘逸一浓郁,很明显。 顿挫,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1、给红色字注音 车辚辚( )马萧萧( ) 干云霄( ) 点行( ) 荆杞( ) 役夫(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