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独声合唱”:论陈黎诗歌的音乐结构.docVIP

“奇妙的独声合唱”:论陈黎诗歌的音乐结构.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奇妙的独声合唱”:论陈黎诗歌的音乐结构.doc

“奇妙的独声合唱”:论陈黎诗歌的音乐结构   摘 要:台湾花莲诗人陈黎的诗歌创作,堪称“奇妙的独声合唱”。从选材题旨到形式革新,体现了他求新求奇的艺术追求。其中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创造,又源自于本土与异域调式、传统与现代乐曲、语言与文字形式的音效之间的相互糅合与转换,足见诗人置身多元文化的选择、革新与创见。   关键词:陈黎;诗歌;奇妙;独声合唱;音乐结构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107-09   那是因为你的缺席在我的心留下的   巨大的洞穴   那是因为这个被道德、礼教封锁的城市   只准许我对自己歌唱   他们遂听到奇妙的独声合唱   在夜里:   我和我的回音   ――陈黎:《十四行》   引言   陈黎出生于1954年,台湾花莲人。他的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已出版了包括《庙前》《动物摇篮曲》《小丑毕费的恋歌》《家庭之旅》《小宇宙:现代俳句100首》《岛屿边缘》《猫对镜》《苦恼与自由的平均律》等在内的14部诗集。长达4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里,《腹语课》、《战争交响曲》或是《不卷舌运动》等音像诗,堪称诗歌语言形式出奇制胜的典范,而他凭借语词的音响效果构筑的诗王国,被誉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表演”①,亦被奉为“不可思议的‘新诗学’”②。   诗人聚焦于汉语迸发奇思妙想,也展现出无所不能入诗的奇特景观。无论是城市街道、历史古迹、宗教文明、神话故事、日常生活,还是工具书、旅游志、新闻报道、音乐戏剧、语言文字,都可以成为他写作的对象。在陈黎看来,诗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变”的创作心态,这也许与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努力的方向有关,求新求奇几乎是诗人们达成的共识,“‘现代诗选’也好,‘七十年代诗选’也好,唯一的选择标准,应该是坚实的崭新的创作”③。当然,摸索新的创作路向,以变求突破,以变向自我发起挑战,也是陈黎一以贯之的创作心态,对其影响颇多的台湾诗人杨牧就说过:“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④   正是因为丰富的变化,读陈黎的诗,有如欣赏一部戏剧,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张芬龄好似看到“世界如充满戏剧性场景的剧场”⑤,赖芳伶更是发觉“虚实并陈的诗篇内外,既任由诗人,也欢迎读者来去自如,因而形成某种互相展演、彼此融涉的戏剧性”⑥。对于接触陈黎诗歌的大陆读者而言,更是感到新奇,王家新甚至说:“他早期的代表作《动物摇篮曲》(1977)、《在一个被连续地震所惊吓的城市》(1978),今天读来仍觉得新鲜,并令人惊异于他的早慧和才赋(我不能不惊异,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还在写郭小川式的诗呢)。”⑦   陈黎从选材题旨到形式革新,都堪称奇妙。其中音乐结构的变化与创造,包括对于歌剧、民谣、民歌等的调用,主要源自于本土与异域调式、传统与现代乐曲、语言与文字的音效之间的相互糅合与转换。透过翻译、阅读,他汲取了叶慈、聂鲁达、里尔克、普拉斯、辛波斯卡等西方诗人的创作资源,也受到商禽、痖弦、方旗、叶维廉、方莘、杨牧、何其芳、艾青等诗人的影响,陈黎不断突破、不断更迭观念与创作,摸索新的诗歌题材与形式,无疑为诗歌传统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借用陈黎的诗篇《十四行》里“奇妙的独声合唱”一词,既道出陈黎诗歌的特点,亦彰显出诗人立足多元文化的选择、革新与创见。   一、本土与异域的神奇调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陈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诗歌或音乐,成为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他不仅受日本俳句启发,先后写了与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乐曲同名的两百六十六首《小宇宙》“现代”俳句等微型诗歌,还透过安魂曲的调式写下《最后的王木七》这样的叙事长诗。另外,他的诗作《慢板》《小夜曲》《小咏叹调》《四重奏》等,皆借用了西方的音乐调式。陈黎巧妙地借鉴异域的音乐形式书写本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本地人的思绪情感,透过异域的歌调谱写风土人情,堪称本土与异域文化交织出的神奇的调式。   1980年,陈黎完成的叙事长诗《最后的王木七》最具代表性,可谓一首令人惊骇、肃穆的安魂曲⑧。《安魂曲》背后的传奇,启发了诗人陈黎。他借用《安魂曲》调式,为台湾的一则新闻报道重新谱曲,悲亢而静穆地歌唱出罹难矿工的心语。整个写作过程,犹如与亡者的神奇交汇,被诗人称为“下笔有鬼神”,凸显出陈黎早期创作的突破。   1980年3月21日,瑞芳永安煤矿四脚亭枫仔濑路分坑涌水酿成近年来最大的矿难,除却坑内工作的十余人迅疾逃出外,其余包括王木七在内的34人皆葬身坑底。直至5月10日,长达七十日的救援工作之后,仅发现一具矿工右三片的尸体(本已逃出的右三片,因为回转呼告工友而最终丧生)。陈黎一直关注着这场令人痛心的灾难,那些亡灵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同时,因为翻译、阅读智利诗人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