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陌生”老人的来信.doc
一位“陌生”老人的来信
摘 要:作为一个艺术整体的《左心房漩涡》在2013年前的大陆均被“肢解”到各种王鼎钧散文选集中,近来,当它以整体的面貌被推至大陆读者眼前时,又被王鼎钧“四部回忆录”的强光所“遮蔽”。这种“肢解”和“遮蔽”缩小了《左心房漩涡》的美学格局,减损了其文体创新和语言审美价值。将其作为一个艺术整体,从“抒情话语”的角度切入,着重分析其蕴含的话语领域、话语角色和话语方式,有利于深刻认识和客观评价《左心房漩涡》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鼎钧;《左心房漩涡》;整体性;复调性;病体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123-06
引言
《左心房漩涡》(以下简称《左》)初版于1988年,由尔雅出版社推出,当年在台斩获多种文学奖项①,王鼎钧(1925- )在该文集最后一篇《天堂》中借“朋友”之口说到:若事先缩减出五篇,可传后世,缩为十篇可传当代,减为十五篇可传于同文之间。而结集的三十五篇(包括“大序”和“小结”)则是“只图一吐为快”,“那未必见容于时代和环境的,势将以部分连累全体”②。此后该散文集成为大陆王鼎钧散文选本的必选出处,其中一些单篇也是各家选本的必选篇目③。这些篇目成为大陆学界论证王鼎钧“乡愁”情结、阳刚风格、诗化散文以及文学史地位等主题的重要注脚。王鼎钧在该文集得奖感言中又强调:“这本书从头到尾是一篇文章。”④作家行文与言谈中所显示出的矛盾“裂隙”提醒我们:徜徉于选本中的读者似乎失落了一些什么。大陆在王鼎钧鲐背之年才“井喷式”⑤地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被誉为“战争文学精神转向”⑥的四部回忆录先后受到高华、许纪霖、陈丹青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倾情推介,王鼎钧也因此四书获得第五届(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奖”,后获台湾第十八届“国家文艺奖”(2014年)。
相较于四部回忆录所受到的“热评”,《左》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不像回忆录那般新人耳目,《左》中的不少篇目已经是“老面孔”了。据论者有限的观察,将《左》视为艺术整体的论文有三篇(其中一篇是大陆作者所写),分别论述了《左》的艺术形象、乡愁情结和爱国情怀以及语言风格⑦。网络上有读者评价此书:有点难懂,对他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才行⑧;没有什么故事性⑨;“全书思乡怀旧,也许因为不够切身,所以也不够喜欢”⑩,了解历史背景,寻求故事性和切身性体验最适切的途径莫过于阅读四部回忆录,而不是求疵于《左》。我们想致力说明的是:《左》固然与四部回忆录息息相关,但这并不能否认《左》的独立性;此前通过选本的“选择性”接受是如何缩小了其美学格局,在何种层面和维度减损了其文体创新和语言审美价值。在此,论者采用“话语领域”、“话语风格”和“话语方式”的术语来展开阐释,其中“话语领域”主要指题材和主题维度,“话语风格”涉及的是话语中的角色关系,“话语方式”侧重于说话者所采用的种种策略。
一、甲子三地:激荡情感漩涡的话语领域
“话语领域”是“在话语发生的语境中,语言使用人讲话的目的在语言中的反映”,其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话能被人听懂,就是要讲清楚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许还涉及到其他正在发生之事,涉及到与当时环境无关的那些事情。分析《左心房漩涡》的话语领域,就是要弄清楚作家讲的是什么事情,什么是其所涉及到的正在发生之事,与当时无关的那些事情又是什么?对此,论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探析。
时间维度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作家的通信时间和该书的出版时间之间的龃龉,这种龃龉客观上造就了文本的的审美多义性。王鼎钧在论及此书的创作动机时曾说:八十年代突然可以和大陆亲友通信,对他来说“是一次死去活来的大手术,见肺见肝,触及灵魂”,这次通信活动将其“切断了的神经一根一根连接起来”,《左心房漩涡》“就是那几年碰撞、麻木、阵痛、复苏”的文学记录。作家将通信的原始样态做了文学处理,抹去了这次通信的具体时间,以此来表述情感的“碰撞、麻木、阵痛、复苏”的情感逻辑。尽管具体时间并不确切,但从内容上来看,《左心房漩涡》是按照通信时间先后排列成书,且该书开篇即点明了抒情主体和对象是隔绝39年后才再次重逢。作家为什么把时间起点定位在39年前呢?王鼎钧在谈及这次通信经历时又说:“中美建交,邓小平先生访美,改革开放,海外关系不再是罪名”后才开始此次通信。作家于1949年去台,1978年移居美国,同年大陆对外开放;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美。由此可知,王氏与大陆亲友通信的愿望显然在八十年代初就可以实现,现实中他与大陆亲友的隔绝时间大概比三十年稍多,这与作者开篇强调的39年存在着将近10年的误差。对此我们尝试做出如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开篇所提及的39年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19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