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叙事下的反文化本质主义.doc
中国叙事下的反文化本质主义
摘 要:华裔魁北克作家应晨的小说《水的记忆》是对中国的书写,然而对文本细读分析,发现该小说不是作者对自己族裔特性的强调和彰显,而是通过对中国的历史叙述来表明价值的流变性,伦理叙述来解构传统的伦理结构,最终对中国文化本质主义进行了否定。比较不同小说中传教士的形象,发现该小说对传教士后代Jér?me形象的塑造更是质疑了任何僵化的族裔文化身份。因此,《水的记忆》虽然书写中国,目的却是对静止二元的身份概念进行干预,摆脱族裔符号和疆界,为海外作家书写中国拓展了新的形式。
关键词:应晨 《水的记忆》 中国书写 文化身份
华裔魁北克作家应晨{1}的第一部小说《水的记忆》密集体现了“中国元素”。然而,她的中国书写并非为了彰显族裔特性,而是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场的情况下,探讨文化身份流变性的可能。斯图亚特?霍尔认为,除了稳定不变的意义框架,文化身份“不是已经存在的,超越时间、地点、历史和文化的东西。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与一切有历史的事物一样,它们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它们绝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2}。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族裔特性的文化民族主义不同,应晨作为80年代踏出国门的移民作家在《水的记忆》中的叙述策略与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中的去中心化、反本质主义的话语紧密相连,主张对静止的、二元的身份概念进行干预,尝试探索一种流动不居的身份,摆脱族裔符号和疆界,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我。
国内学界对应晨及其小说关注都较少,提及《水的记忆》的更是寥寥无几。仅有张裕禾在魁北克出版的中文文章《应晨――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者》,详细介绍了应晨及其创作,其中提到《水的记忆》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糟粕的不认同;在国内出版的则有SONG Xiaowei的法语论文《应晨与水的记忆》,文章以社会历史与女性主义的角度评析了小说,点出小说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对中国人特别是女性命运的影响。由于出版地或是语言的限制,这些文章未能引起论者的太多关注;同时,它们也未涉及小说对同质化族裔文化身份的否定。故笔者想以此文来丰富对应晨及其小说《水的记忆》的研究。
价值标准的流变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命运。故事随着历史时间推进,从1912年清朝皇帝下台,经历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还有“文化大革命”等真实历史事件,人物命运被历史所左右。作者主要通过“我”的奶奶Lie-Fei的个人视角与感受,来把握历史和个体的关系,更具体来讲,作者运用了一个旧中国特有的“裹小脚”的风俗,将个人的身体与历史相关联:Lie-Fei五岁时按照当时的风俗开始缠足,然而适逢清政府倒台,原本是朝廷官员的Lie-Fei父亲从北京逃回老家,他嗅到了时代的风向,中断了奶奶的缠足,于是奶奶的脚生长成了既非天足又非小脚的“中等”大小,这样“中等”的脚在她传统的家人看来是“不伦不类”的,“姨妈们不再送她彩色的鞋子,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谈论她的脚,人们似乎对之不再感兴趣了”{3}。甚至会引起路人的侧目:“由于缠过足的原因,小姑娘的脚不怎么长大,但不管怎样,还是长了一点……有一位小脚妇人走过他们的时候,不禁发出了一声呻吟。”之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Lie-Fei都因为这双脚而遭受异样的眼光:在结婚后,Lie-Fei的婆婆认为她的脚是“邪气聚成了形”,从此不再愿意和她相处;为了躲避战争Lie-Fei逃到上海的租界内,也遭到了旁人的注目,“在租界内……当她在一家杂货店前下车时,她又再次感到她的脚尖有一种烫人的热感,就好像这个城市突然醒了过来,睁开了它的眼睛,女士们尤其慢下了脚步,然后一边大声地叹气,一边重新上路”。“文化大革命”时,奶奶被社区的红卫兵批斗,罪名是儿子“反革命”,外加“有一双封建的脚”。
这双脚是“尴尬”的,是某个历史时刻中的权力话语在个人身体上留下的“尴尬”,就像福柯思想中的身体,“历史事件纷纷展示在身体上,它们的冲突和对抗都写在身体上,可以在身体上发现过去事件的烙印”{4}。某个短暂历史权力话语下的价值标准影响了奶奶的一生,历史语境一旦改变,她便饱受身心折磨。在男子身上,同样有这种尴尬,比如文中提到的剪不剪辫子的问题,“在清帝国,所有男人都留着长辫子……而革命者留着短发,并且宣称要砍下所有留着辫子的人头。而保皇派则仍然公开或暗中地反抗着,放出风声来要砍下所有留短发的人头。在那个年代,大概有一半的男人留辫子,一半的留短发。所有人都活在一种惴惴不安中”。
当历史处在一个静止不动的状态时,文化形态,包括伦理、道德、风俗等也相对稳定,比如封建社会中,女子缠得一双完美的“小脚”是对其社会地位的保障,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