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文化对中国城市风貌的影响.docVIP

传统商业文化对中国城市风貌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商业文化对中国城市风貌的影响.doc

传统商业文化对中国城市风貌的影响   摘 要:城市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商业活动本身也会影响一座城市的风貌特征。中国城市无论是城市建筑、商业街区还是城市空间布局均受到了商业行为的深刻影响。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和商业文化内因两个层面探究了传统中国城市的形态演变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的特色重构找到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关键词:商业实践行为;传统商业文化;城市风貌;空间形态;特色重构   2013年12月,中央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的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会议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中国未来城镇建设的方向。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农耕社会。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社会如何变革,人民始终没有摆脱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袤,各地气候、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城市在风貌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故乡风貌特征的高度认同,才构筑起了每一个人心里那份不一样的“乡愁”。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正以一种不可逆的强势姿态突破国家、民族、地区间的自然阻隔,重新调试并主导着中国的城市建设轨迹。也正是由于部分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片面理解,使得中国城市用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文脉日渐解体,风貌特色日益消失。“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让城市居民很难在这种形态雷同、文化缺失的城市空间中找到集体的回忆与归属感,自然也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一样的“乡愁”。未来的城市空间要让市民“记得住乡愁”,首先要延续城市的文脉、重构城市的风貌特色。那么,何为城市的风貌特色呢?吴良镛先生这样认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是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沉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不难看出,城市的风貌特色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外延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势必直接影响城市的风貌特征,而传统商业文化则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讨商业行为以及由此衍生的商业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是研究现代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商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的。 而“商业文化”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由前商业部长胡平先生提出,他认为商业文化即“研究商品流通和商业行为过程中的文化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的经营哲学、价值取向、审美意识、行为习惯及其表现艺术和展示形态的总和。商业文化对中国传统城市风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业实践活动和商业文化内因两个层面:   一、商业实践活动对中国传统城市风貌影响   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的职能不同,内含也不同。《说文》:“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自城中有了市区,盛民之地与买卖之所合二为一,成为城市,城市由此诞生。城市是商业活动的载体,而商业活动也必然影响城市的风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   (一)在城市规划的宏观层面   中国城市自诞生起就在封建统治者的“抑商政策”和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中前行,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均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表现为大力倡导“坊市制度”和“里(坊)制度”。也就是在城市规划上将市民居住的“坊”和商品交易的“市”严格分开,将其局限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内并封闭管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坊市制度”最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文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早期的中国城市严格遵循这些制度和建设思路,使得城市形态似棋盘方正规整,正如白居易在诗中描述唐长安城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一阶段,市民以户为单位,若干户为一组团,形成 “里”。“里”作为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四周设有墙垣,居民出入需走里门,民居不许临大街开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里”内设“一字”型或“十字”型的生活大道,里坊间为城市干道;而专为商品交换设置的“市”则是:“市有垣”,从而有门供交易者出入。门有开关的时间,并设定相应的开市制度(如一日一市、一日二市、一日三市等)和禁市(含夜禁)制度。这是中国早期城市在布局方面最大的特征之一。到了唐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行为突破“市坊”的需求也日趋强烈。虽然唐统治者一再强调“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但市民私拆坊墙、临街开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到了商业高度发达的宋代,封闭性的“坊市”制度正式宣告崩溃。商业活动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城市空间内,沿街设铺开始变得普遍。里坊也不再像早期那样规整,而是沿街道划分且不再设置坊墙。这样,城市空间由内向、封闭向着外向、开放的形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