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doc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编辑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和交流。文章分析了编辑利用APP、微信和微博等开展学习和交流的主要方法,比较了这几种移动终端应用的优势及不同之处,旨在为编辑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和促进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编辑;移动终端;APP;微信;微博
【作者单位】湛江,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热点转换速度、信息传播速度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对编辑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守门人与社会科技创新文化普及的主要推手,需要具有更强的学习自觉性[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2],移动出版及各类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也在不断发展,编辑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实现新形势下知识体系的再造与编辑意识的强化及转变。另外,与书刊、学术会议、电脑等相比,通过移动终端学习虽然在效果上有所不及,但其具有携带和使用方便、适应浅阅读习惯、即时性和分享性强等优点。编辑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在海量的碎片化时间中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挖掘与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脉络,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本文以移动终端应用的典型代表“两微一端”(微信、微博、APP)等为例,分析编辑利用移动终端学习和交流的路径和方法,旨在为编辑更好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和促进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利用APP进行学习和交流
APP指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操作系统中的第三方应用程序[3],因其可以实现多媒体集成,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及强大的后台开发管理功能等,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目前较为成熟且对编辑有较大帮助的APP有手机知网、百度文库、超星等,这些APP涵盖了大部分的学术资源,具有阅读和下载等多种功能,方便编辑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编辑出版方面的学习和交流(见表1)。其中,手机知网APP文献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文献查询和检索功能。编辑可以通过搜索篇名、作者等查询文献,可以根据相关度、下载频次等对结果进行排序,还可以按照学科、文献类型等标准对结果进行筛选。百度文库APP在文献阅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文献格式采用较新的通用标识语言,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编辑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感受调整亮度、字号、背景等,并可对文档添加书签,或将感兴趣的文档添加到“我的文库”,便于以后阅读。而且,不少电脑百度网站上需要收费的文档,在百度文库APP中是免费的。超星APP具备了部分资源优势和免费阅读优势,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域”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编辑进入相关学科的学习小组,可以互通联系方式,分享学习笔记和心得等。
APP还可以实现编辑与读者或同行等的交流。读者或作者时常会在不同场合询问文章是否已经发布,询问某报刊是否正规或权威,询问投稿注意事项,请求帮助下载书报刊资料等。编辑可以利用手机知网APP的查询、筛选功能,百度文库APP和超星APP的下载功能等解决以上问题。当编辑遇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时,如字词的使用、编辑的规范、如何约稿等,可以与同行通过“域”学习小组等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小木虫APP或是百度APP即时查询和学习,以即时扫清知识的盲点。另外,iPad版核心学术期刊APP可以使用户获得更加广泛的文献集成检索和移动阅读等服务。
二、利用微信进行学习和交流
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至2016年2月,月活跃用户数已达6.5亿[4]。其中,微信公众号因其运营成本低、用户黏度高、传播便捷等优势,被不少编辑出版类期刊和团体接受和运用。笔者曾对编辑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相关知识进行阐释[5],现将一些主要的公众号及其功能特点总结于表2。此外,一些专业方面的公众号,如一些知名的出版社、中国社科期刊数据库等,具有适宜的发文量、较好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等特点,适宜不同学科的编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和交流(见表2)。
微信群具有普及度高、参与人数多、互动性强等优点,可以成为编辑学习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微信群作为目前最为活跃的社交媒介,时常有一些同行或专家发布相关信息,编辑可以围绕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和讨论。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沙龙”“江苏学术期刊专委会”等微信群,曾经围绕稿费与审稿费、投稿方式被假冒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编辑们受益匪浅。除此之外,一些知名的编辑前辈(如陈浩元先生)会将编辑出版的相关内容适时地发布在“我的朋友圈”里,方便其他编辑学习和交流。编辑还可以将一些问题,如稿件的初审、栏目的设置等,通过微信与专家、同行交流。另外,编辑在编校稿件过程中,可以将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如权威书报刊的名录及其投稿方式,与作者分享,或是向作者推送当期报刊的电子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