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汉语小诗的历史书写.docVIP

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汉语小诗的历史书写.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汉语小诗的历史书写.doc

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汉语小诗的历史书写   摘 要: “小诗磨坊”诗群是泰华文学史上闪耀的明珠,已引起汉语诗学界持续的关注热情,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形式和情感的内部探讨,却忽视了这群诗人的创作诉求和语境。事实上,该诗群的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和旅居国文化的双重属性,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折射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感;而他们在形式上的探求不仅为泰华诗歌增添了亮色,而且在整个华文小诗的创作历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诗磨坊”诗群的创作在汉语小诗史、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显示度,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关键词:“小诗磨坊”诗群;文化身份;泰华小诗;创作语境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100-07   海外汉语新诗创作基于不同的国度和文化而异彩纷呈。2006年7月,在泰国成立的“小诗磨坊”集结了一批诗人,他们倡导创作六行以内的新诗,在近十年的坚持和努力下,其创作成绩可谓蔚为大观,极大地推动了汉语新诗的形式发展。“小诗磨坊”逐渐引起了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学者和诗人的关注,但人们往往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去讨论这些独特的泰华小诗,忽略了诗人的身份和创作语境,也对他们在整个汉语新诗创作谱系中的地位和价值估量不足。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诗歌史价值的维度出发,对“小诗磨坊”诗人群的创作加以甄别讨论。   一   吕进先生曾提出“汉语新诗”的概念,认为它“在空间上打通的,是国家的疆界、民族的隔离、政治的分割。这是很大的‘言语社团’。这个理念从事实性存在出发,赋予汉语新诗以最辽远的疆界:不仅是中国的两岸四地,不仅是海外华人诗歌,还包括了全世界外国人用汉语写出的诗歌。”①“汉语新诗”因为突破了我们惯用的“中国新诗”在地域和诗人国籍上的藩篱而更具概括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华小诗才无可争议地被视为汉语新诗的构成部分,并成为其中独具艺术特色的闪光环节。   小诗是上世纪20年代流行的诗体之一,尽管我们能够在古代诗歌传统中找到该诗体的“胚子”,但没有人会怀疑小诗是受了外国诗歌的影响才风行起来的。翻译诗歌充当了外国诗歌对小诗影响的中介,因为作为创作小诗的冰心、宗白华和何植等三人是在阅读了郑振铎、周作人等人翻译的诗歌后,才走上创作的道路并掀起小诗创作的潮流,这似乎印证了周作人的说法:“中国现代的小诗的发达,很受外国的影响,是一个明了的事实。”②小诗文体在汉语新诗的历史上虽不是主流,但每个时期都有专门致力于小诗创作的诗人。在21世纪的今天,泰国华语诗坛中的小诗创作应该是小诗历史上值得关注的事件。   “小诗磨坊”的产生有其合理的现实文化土壤。在泰华文学近百年的历史中,小诗创作从来没有间断过,1933年林蝶衣出版的《破梦集》就有小诗的踪影。泰华小诗创作虽然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这种诗体在泰国没有形成气候。到了2003年初,《世界日报》副刊主编林焕彰对《湄南河》副刊进行改版,增设“刊头诗365”的专栏,意思是在一年的365天里,每天刊登一首六行之内的小诗。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编辑理念很快感染了大量的诗人,他们纷纷投入到创作小诗的行列,于是泰国华语诗坛出现了创作小诗的热潮。据“现场者”曾心先生讲:“当年一批老中青作家,诗人纷纷‘出山’,奋笔写小诗,形成一支重新组合而崛起的新队伍,如金沙、田茵、摩南、老羊、周天晓、陈达瑜、岭南人、陈颖杜、许文谦、梁自元、马凡、曾心、杨学贤、符征、范模士、刘舟、博夫、苦觉、今石、杨玲、蓝焰、若萍、游鱼、滕子、思筑、周?r等几十位,在短短三年内刊登了一千多首‘刊头诗’。大陆、台湾诗人、评论家,如落蒂、古远清、龙彼德、赵朕、计红芳等也发表了不少有关六行以内的小诗评论和点评。”③   正是在这种热潮的推动下,2006年7月1日,岭南人、曾心、林焕彰(台湾)、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等六位泰华诗人和一位台湾诗人发起成立了“小诗磨坊”。后来随着晶莹、晓云和蛋蛋的加盟,“小诗磨坊”诗人群的成员增加到11位,他们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六行以内的小诗美学,并定期出版同人诗集《小诗磨坊》,标志着汉语新诗界一个专注于创作小诗的诗群的崛起。如果说小诗创作是泰华文学中兴的标志,那“小诗磨坊”就是推动泰华文学繁盛的主要力量。   二   作为移居海外的华人,“小诗磨坊”诗人群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他们在旅居的国度里通过创作去建构自己的现实身份和中国文化身份。   泰国华文小诗创作群体所处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语境具有二元属性:一方面,泰华诗人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居住,很多诗人的家庭生活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习俗,渲染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另一方面,泰华诗人毕竟生活在泰国这片土地上,占据主流的泰国文化无形中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居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