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广东艺术家不竭的灵感.docVIP

本土文化:广东艺术家不竭的灵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土文化:广东艺术家不竭的灵感.doc

本土文化:广东艺术家不竭的灵感   江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多年关注本土文学,一直热爱本土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调进广州十年,始终关注本土文化。一次,一位粤剧艺术家不无好奇地询问: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为什么对广东本土文化如此投入?是呀,我也时常扪心自问:作为文学批评者,我的关注点为何集中一点?作为研究新媒体的学者一向接触最“洋”的时尚,为何日常兴趣却往往在最“土”的物像?我的冲动来自何方?试图从童年记忆、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移居城市、文化背景、学术生涯逐个“自我分析”,在返回内心深处的不断探寻中“叩问自我”,这个心结也许从1995年就系上,至今未解。面对广东艺术家的小说、散文、诗歌、雕塑、绘画、书法作品,我在品味评论的同时,其实一直在解“自己的结”。近年,几次文艺下基层活动,却使得我在书本和作品之外触摸到本土、触摸到民间、触摸到非遗、触摸到远古、触摸到传统――启示之一:本土文化是广东艺术家永远不竭的灵感,是我们广东地域文学“寻找自我”的一条出路。摘出几个片段与文友分享。   一、从沙湾琴声的聆听中感受地方气质   广州市区往南过江就是历史久远的番禺区,沙湾是番禺区辖的一个镇,从市区驱车一小时即到。她是广州市唯一国家级文化名镇。对沙湾,我印象最突出的是何氏宗祠的巨大和精美,何氏三杰在广东音乐中举足轻重,以及沧桑石板路与翻新镬耳房之反差,尤其是那条主街,有点可惜!假若修旧如旧,情调会更足,更有穿越感。非周末去,街巷安静整洁,居民悠然自得,人少换得清静。   沙湾的?莉向我们介绍,近代沙湾涌现出了极富盛名的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广东音乐四大名曲中的三首《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也都是出自沙湾何氏之手。“何氏三杰”的爷爷何博众,不仅创作《雨打芭蕉》,还练就了“十指琵琶”,有着“琵琶大王”的美誉。传说何博众一次行船,遇到一位江西琴师,请求演奏,几个小时后,何借对方琴弹奏,一曲未了,江西琴师吓坏了!因为何博众不但把刚才听到的曲子都弹出来了,而且技胜一筹。何博众的嫡孙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继承家族传统,音乐造诣个个了得!其中何柳堂竟然是武状元出身。到了纪念馆,得知尘封62年的何少霞遗物得以幸存重见天日,几乎就是电视剧情节,精神错乱女儿坚持父亲没死在屋里睡觉,一生阻止外人进入。   在沙湾静谧的氛围中,我油然生出一种感受:广东音乐里有一种属于岭南、属于广东的气质,灵动、活泼、阳光、透明、流畅、鲜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人生就是“步步高”,就是扒龙舟,就是日日生财;人生也是“雨打芭蕉”,有清新的味道,有恬静的时光,有雨后的休闲。她有文人的雅趣,但绝不是纯粹的、王维式的,抑或贾岛式的、而是比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加日常化、更加接地气的那种生活趣味,似乎离大自然很近,几乎就是日常,几乎就是生活本身。她不小气不局促,但似乎有不似北方的雄浑和大气;她少有怨气更无戾气,少有金戈铁马,无霸王别姬的悲伤,更无“二泉映月”刻骨铭心的伤痛,也许岭南的气候原本就是四季常青,一阵台风过后,又是一轮春天,没什么值得要死要活,没什么值得想不开,所以开朗,所以明快,所以透明――这是我理解的广东音乐,也是沙湾琴声的一种地方气质吧?   二、从高高的瑶山回望广州   我住的小区后面是农科所的一块地,广州市政府早就规划征用了,因为多年没有开工,引得各种身份的外来人口圈地种菜。连南瑶山卖菇的老张,就在那里有一个窝棚,守着几块菜地。我认识他有七八年了,偶尔与他路边聊聊天,偶尔买些他自己栽自己吃不外卖的蔬菜。从老张口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菜,长豆角如何不打农药,韭菜如何鲜嫩,瑶山如何风光――前一段他说要回家盖屋,说回来还要送给我一个南瓜。几十天后散步却发现小屋夷为平地,老张不知去向,不禁戚戚,若有所失――仿佛老天安排,不几日就有一个机会去老张向我描述过多少次的家乡连南。连南瑶族自治县,很清静的县城,自然无法见到老张,何况他是否住在城里?但连南让瑶族走到面前,遥远的历史被空间穿越。神情不禁恍惚,好在同往连南的瑶族诗人唐小桃又把我拖回现实――   瑶族有排瑶和过山瑶,前者因筑屋于山坡,一个山寨聚合几个家族,形成排楼,分氏族有序居住。过山瑶意在吃尽一山迁居一山,可谓靠山吃山,是比“逢山有客客居山”客家与大山联系更加亲密的山民,难怪瑶族歌谣:“官占平汉占坡,把我们赶到山窝窝”。真正的弱势民族。面对面遭遇是在去南岗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